戳中趣话普化镇

标签:
蓝田普化镇邮戳戳中趣话辋川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341)戳中趣话普化镇
5月19日,范老师寄给我一枚明信片,是从蓝田普化镇寄出来的。端详着邮戳上的蓝田、普化,又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蓝田自不必说,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蓝田玉产地。相信一定听过李商隐“蓝田玉暖日升烟”的诗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至少在李商隐的时代,蓝田玉还是很招人待见的。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都知道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群中,就有以“蓝田”命名的早期人类族群。
以前说起蓝田,并没有一个明确概念,只是一个地名,至于这个地方位于何处并没有深探。其实蓝田在关中平原与秦岭南麓的过渡地带,如一方温润的玉牒镶嵌于八百里秦川东南。蓝田东部的重要节点,就是邮戳上的普化镇。这个地名很有意思,其本身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普化"二字,源自唐代佛教"普度众生、化育群生"的禅意。普化镇位于蓝田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北临灞河支流清河,南依秦岭支脉王顺山。这种"依山傍水"的地貌特征,使其自先秦以来便成为关中通往东南的交通要冲。
《蓝田县志》载:"普化者,古蓝关道之侧驿也,东连商州,西通长安,北接渭水,南控武关。"考古发现表明,镇域内至今留存着战国时期的古道遗迹,路面上清晰可见车轮碾压形成的辙痕,印证了此处作为交通节点的悠久历史。从自然地理看,普化镇地处秦岭褶皱带与渭河断陷盆地的过渡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拔落差约300米。清河自东向西穿镇而过,在下游与灞水交汇,形成古代漕运与陆路运输的复合交通网络。这种地理条件使得普化在汉唐时期成为"上控陇蜀、下扼荆楚"的重要驿站。
普化镇的人文脉络与宗教传播、商贸发展紧密相连。镇内现存的水陆庵(原名水陆殿)为明代建筑,其内壁布满的千余尊彩塑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而该庵的始建可追溯至隋代,与佛教净土宗的传播密切相关。"普化"之名虽未在唐代文献中直接出现,但宋代《长安志》已明确记载"普化镇"为蓝田东部重要集镇,"民多事商贾,通货财于商州、邓州"。明清时期,普化镇凭借交通优势发展为区域性商贸中心。据清代《蓝田乡土志》载,镇内"商号林立,日中为市,杂货骈阗,骡马络绎",形成了以粮食、山货、布匹为主的贸易体系。
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水会音乐源于隋,盛于唐,是唐代宫廷音乐传至民间后,经和民间音乐融合后演绎成的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带有浓厚的唐代风格。历史上是专为做佛事、善事、祭祀而奏。按照演奏的内容和形式分为行乐(进行中演奏)和坐乐(室内诵经时演奏),其音乐旋律委婉、清雅细腻、悦耳动听。
蓝田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 秦岭北麓,是古长安南通荆楚巴蜀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