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闻锺集邮
闻锺集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194
  • 关注人气:5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铺头古街的青砖黛瓦

(2025-05-25 12:31:54)
标签:

大铺头

邮戳

古街

城市文化

徽派风格

分类: 闻锺记邮
聞鍾記郵(5312)大铺头古街的青砖黛瓦
对于外乡人而言,大铺头是陌生的,而对于合肥本地人而言,这里再熟悉不过了。就在合肥城西,有一条古街,这就是大铺头,地名源于明清时期的驿站制度。那时这里曾是庐州府通往皖西的重要驿道节点,因驿站旁“大铺路”得名,亦有“十里长铺”的商贸盛景流传。据《合肥地方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大铺头已形成“五里一铺、十里一市”的集镇格局,青石板路上车辙深深,商号旗幡在马头墙间错落招展,南来的茶商、北往的脚夫在此歇脚交易,催生了米行、布庄、茶馆等百业兴旺的市井生态。
今年5月初,合肥郭老师寄给我一枚明信片,就是从合肥大铺头邮局寄出来的,看着邮戳上的“大铺头”总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故事。因为集邮的人从来不会无的放矢,要么是到此一游,要么是有故事。查阅了资料,果然,这里是一条老街,多老呢?至少是民国之前的。因为在这条街道的中段,保留着一处清末民初的砖石拱门,门额上“大铺头”三字为隶书阴刻,落款时间为民国十五年,成为这条街道历史年轮的显性标记。大铺头邮局位于古街中段,这里的邮戳也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盖在信封、明信片上,将带有“大铺头”印记的祝福寄往远方,邮戳的油墨痕迹,遂成为连接古街与世界的情感纽带。
大铺头古街的文化厚度,不仅在于建筑实体的物理留存,更在于其作为城市生活教科书的隐喻功能。在街尾的“庐州老物件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居民家中征集的老物件,锈迹斑斑的杆秤、带着补丁的篾编食盒、印着“合肥制造”的搪瓷杯,这些日常器物串联起几代合肥人的集体记忆。而每逢传统节日,古街便成为民俗展演的舞台——元宵的走马灯会沿着街面蜿蜒而行,端午的菖蒲艾草插满家家户户的门楣,中秋的月饼作坊里,老师傅仍在用传统木模压制着“嫦娥奔月”纹样的月饼,面团与木质模具碰撞的“笃笃”声,恰似时光的节拍。
在文化传承的维度上,古街还孕育了独特的“商帮文化”与“邻里伦理”。街东头的“聚贤茶馆”至今保留着“吃讲茶”的传统,邻里间若有纠纷,便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在茶馆评理,茶香氤氲中,矛盾往往在“各让三分”的乡俗智慧中化解。这种基于地缘的社会治理模式,恰是传统城市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鲜活延续。而散布在古街各处的老字号,其传承人仍坚守着“一器一艺,一生一世”的匠人精神,共同构成了古街文化的声景图谱。
大铺头古街的风景美学,是一幅自然要素与人文景观交织的立体画卷。街道依傍着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老圩河”,河岸两侧种植着百年古柳,春日柳絮纷飞时,白絮如雪花般飘落在青瓦之上,与河面上摇曳的乌篷船构成诗意画面。河上横跨着三座石桥,最古老的“通济桥”建于明代,桥栏上的石狮虽被岁月磨去了棱角,却仍保留着憨态可掬的神韵,桥洞下的石刻水文标记,默默记录着合肥城千年的水文变迁。
街道本身的空间节奏亦颇具匠心,宽窄不一的巷道时而收束为仅容两人并行的“一线天”,时而拓展为设有石凳古井的休憩广场。尤其在雨季,雨水顺着马头墙的滴水瓦当连成珠串,打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行人撑着油纸伞走过,鞋跟叩击石板的声响在巷道间回荡,宛如一首即兴的雨中协奏曲。而到了深秋,古街两侧的银杏树染成金黄,落叶铺满街道,与灰墙黛瓦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摄影爱好者们常在此捕捉“时光切片”般的画面,穿汉服的少女驻足邮筒前,骑着二八自行车的邮递员穿过落叶,传统与现代在此刻完成了一场静默的对话。
街道的烟火折射出城市的时光,大铺头的“烟火”气,是这个城市最本真的生命力表达。每日清晨五点,老街的苏醒伴随着豆腐脑摊子的梆子声,摊主老周用祖传的石膏点制豆腐,木质梆子敲出“笃、笃笃”的节奏,街坊们循着声响拎着搪瓷缸前来,“来碗咸的,多放榨菜”的吆喝声在晨雾中飘散。街角的油条铺前,热油翻滚的滋滋声与面团入锅的噗通声此起彼伏,刚出锅的油条裹上现磨豆浆,构成合肥人最经典的早餐搭配。
午后的古街则是慢生活的标本,老人们在茶馆门口摆开象棋残局,楚河汉界间的厮杀引来围观者的低声议论。巷弄里的妇女们围坐在古井边择菜洗衣,家长里短的絮语混着棒槌捶打衣物的声响,织就生活的密网。放学的孩童们在邮筒旁追逐嬉戏,书包上的卡通挂件与古街的青砖形成奇妙的反差。而到了傍晚,各家厨房的蒸烟顺着马头墙的缝隙溢出,红烧肉的酱香、清蒸鱼的鲜香与煤炉燃烧的烟火气交织,构成了属于大铺头的“味觉地图”。这种未经修饰的日常生活图景,恰是城市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它不依赖宏大叙事,却在一粥一饭、一颦一笑中,展现着合肥人“现世安稳”的生活哲学。
古街的建筑群落至今仍保留着皖中民居与徽派风格的融合特征。临街商铺多为两层砖木结构,雕花木门楣上“裕昌号”“恒春祥”等老字号匾额虽历经风雨剥蚀,却依稀可辨当年的遒劲笔锋;内侧院落则可见马头墙叠错、天井承露,砖雕门楼刻着“福禄寿喜”的吉祥纹样,梁柱间的木雕故事画虽色彩褪去,人物衣袂仍透着细腻的工匠心思。 大铺头古街与它的邮局、邮戳,共同构成了合肥城市发展的“文化见证”,这里既有明清驿道的历史基因,亦有民国邮政的现代印记,更有当代日常生活的鲜活注脚。
当我们抚摸古街青石板上的车辙,凝视邮局玻璃柜里泛黄的老邮票,触摸邮戳上凹凸的文字纹路,实则是在与城市的记忆对话。这种对话并非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在现代性语境下,重新发现传统与当下的精神勾连:古街的烟火气滋养着城市的人文温度,邮局的邮戳则用时间的刻度,将个体的情感记忆编织成集体的文化认同。如今的大铺头或许正在于它的物质实体与文化符号的双重身份,证明着城市发展不是对历史的割裂,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大铺头古街的青砖黛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