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风不与周郎便

(2025-05-05 16:12:05)
标签:

玉溪

东风

邮戳

诗词

邮政

分类: 闻锺记邮
聞鍾記郵(5292)东风不与周郎便
今年的2月和4月。收到了云南的两位朋友寄给我的两枚明信片,这是从玉溪寄来的,销邮资的邮戳是从玉溪东风南路邮局寄出来的。其实每个城市都会有东风路,就像广州的东风路,第一次乘车过城市高架桥,就是走的广州东风路。此后在石家庄,也发现了一条东风路,不过比起广州的东风路,这条街就没有广州东风路的高大上了,不过石家庄的东风路虽然窄了一些,却多了一些城市的烟火。再后来在保定也发现了一条东风路,之所以有印象,是因为保定邮票公司和集邮协会就在这条街上。此刻从玉溪寄来的明信片上,又发现了一条东风路。
玉溪东风南路作为玉溪市红塔区的重要城市轴线,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现代发展的脉搏。这条道路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缩影。从历史变迁到现代规划,从商业繁荣到文化传承,东风南路见证了玉溪从传统农业城市向现代化都市的蜕变。东风南路的命名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但其精神根系却深植于本土文化的沃土。当我们将邮戳上的"东风"与古诗中的"东风"并置,会发现前者是建设者的夯土声,后者是文人的吟哦声,共同构成了文明的复调。明代谪滇状元杨慎曾在《滇海曲》中写道"苹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这缕吹拂过滇中名士衣襟的风,与千年后东风南路邮戳上的墨痕,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东风南路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其雏形是玉溪城南的一条乡间道路,两侧多为农田和村落。随着玉溪城市规模的扩大,特别是红塔区作为市中心的崛起,东风南路逐渐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20世纪90年代,玉溪卷烟厂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东风南路沿线开始出现工厂、住宅区和商业设施,道路也进行了多次拓宽和改造。随着玉溪市“三城建设”战略的推进,东风南路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00年后,道路两侧陆续建成了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滇隆·生态印象商业体、滇珠商业街让这里成为集商业、居住、文化于一体的城市主干道。
滇中腹地的玉溪,犹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嵌于云岭之间。红塔山下,东风路如一条流动的丝带,将城市的脉络延伸至时光深处。而盖着"云南玉溪东风南路"邮戳的信封穿越山海,那些被油墨浸润的字符里,既藏着青铜古渡的涛声,亦浮动着宋词里的月光。在邮政史的坐标系中,东风南路邮戳是滇中邮路的重要节点。清末滇越铁路通车后,法国邮政曾在玉溪设立代办所,彼时的邮戳上还刻着"YUHSI"的威妥玛拼音,殖民色彩与乡土气息在铜制戳面上激烈碰撞。共和国成立后,邮电事业的自主化改革让"东风南路"字样首次跃入邮戳,这不仅是语言符号的更迭,更是主权意识与建设热情的具现。
东风,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却有着很特别的含义。共和国第二家汽车厂的名字就叫“东风” 第一家汽车厂叫“解放”。如今中国最重要的国防护卫力量之一,就叫“东风”。因为这款镇国神器是独属于中国的,从诞生以来就很神秘。外界赋予了这个大杀器“东风快递”的美誉。而浪漫的中国人更是把“东风”写进诗词歌赋中。就像被飞行员们所喜爱的《我爱祖国的蓝天》歌曲中,就有“……东风送我飞向前……”的歌词。在古人的认知中,东风是春风的别称,于是在屈原、李白、杜牧、李煜、辛弃疾等人的笔下有了生动的词句。
还记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吗?杜牧笔下的东风是命运的推手,在赤壁烟云中翻覆乾坤。而在玉溪的地质褶皱里,风有着更绵长的叙事。抚仙湖底的史前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湖风便已吹拂过古人类的石斧。唐初设立的温富州,因"州土肥沃,多温风"得名,这缕温风穿越南诏的烽烟,在宋代大理国的茶马古道上化作马帮的铜铃声。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在玉溪获得了新的诠释。每至元夕,东风南路便成了火树银花的星河。邮电局旧址的骑楼建筑在灯光中舒展百年筋骨,琉璃瓦当折射出盛唐气象;新落成的文创街区里,非遗剪纸与全息投影共舞,传统花灯与电子烟花竞放。邮戳上的"东风南路"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标识,而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碰撞的火花四溅的现场。
如今的东风南路邮局,已成为城市精神的微缩景观,它见证过改革开放初期的集贸喧嚣,农贸市场的葱花香与油墨香在邮筒旁交织;记录过千禧年前后的城市化浪潮,推土机的轰鸣与信函的沙沙声共同谱写城市转型乐章;更凝视着当下的数字时代,当传统书信渐被电子通讯取代,邮戳却以文创产品的形式重生,成为年轻人收藏的"时光印章"。这种从实用工具到文化符号的嬗变,恰似玉溪这座城市的发展隐喻——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着对文化根脉的温情守护。
站在红塔山顶俯瞰,东风南路如一支饱蘸墨汁的毛笔,在滇中大地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诗篇。邮戳上的"东风"二字,既是季风环流的物理存在,更是文明演进的精神驱力。当我们抚摸那些被岁月磨钝的邮戳边缘,触摸到的不仅是铜铁的质感,更是一座城市在历史风云中坚守的温度——它让赤壁的东风携来稻花的芬芳,让元夕的华灯照亮邮政编码的数字矩阵,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续写着属于中国西南小城的时空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

东风不与周郎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