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间的文化传承

标签:
北京电影临时邮戳北电北影电影邮票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291)光影之间的文化传承
当下的人们对电影已经司空见惯,尤其在今年的春节档,由饺子导演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2》一经上映,四座皆惊,时至今日热度依然不减,票房剑指全球电影排行榜第三位,这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三十年来的首次,怎不令人激动?这部电影在全球的上映,让中华文化狠狠火了一把。就在今年4月12日,张涛先生寄给我一枚明信片,明信片上销邮资的邮戳使用了“北京电影”临时邮戳。
端详着这枚明信片上的邮戳,“北京电影”犹如一道谜语,在我的印象中却有三个答案。其一是北京电影厂,简称北影;其二是北京电影学院,简称北电;其三是北京国际电影节。仅从字面分析,第三个答案似乎可以否定,因为邮戳上没有给出“国际”,那就只剩下北影和北电。北影的历史与北电的历史稍长,也仅仅是1年的差距而已。北影成立于1949年4月,北电成立于1950年6月。
电影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新的休闲,这种通过光化学过程记录在胶片上,再通过放映机在银幕上还原,通过一系列的声光电的效果,记录并营造出人们的生活氛围。进入20世纪后期,电影在制作、发行、展映过程中,完全实现了数字化,相比以前的胶片,是一种翻天覆地的进步。1995年,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2枚纪念邮票,2005年又专门为中国电影诞生百年发行了一枚邮票。
自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定军山》开启中国电影史以来,这座城市始终是中国电影的核心策源地。邮政作为国家信息传递的动脉,其印记体系与电影产业的发展轨迹形成了微妙呼应。恰好北影、北电也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几乎同步诞生在北京。而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进一步推动了电影业与邮政的常态化创作。每逢重大的电影活动与电影节,总会见到电影与邮政的合作。
2025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在4月18开始举办,今年又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相应的纪念活动是不可或缺。前几天刚刚举办了中国电影华表奖的颁奖仪式,不知不觉华表奖已经陪伴着中国的电影观众走过了第20届了。本届华表奖以“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为主题,用荣誉梳理并展现时代电影创作的成就,推动电影创作的繁荣发展,书写当代中国电影“光阴的故事”
北京电影厂的前身可追溯至1949年成立的北平电影制片厂,1951年迁至北三环中路77号现址后,逐步发展为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是共和国电影事业的缩影。厂区内的「八一楼」建筑群(主楼、洗印楼、录剪楼)采用苏联建筑风格,从高空俯瞰呈「八一」字形,承载着北影厂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记忆。作为共和国第一家专业故事片厂,在成立初期便承担起文化启蒙使命。1956年推出新中国首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将鲁迅文学经典搬上银幕,开创了文学名著影视化的先河。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影厂进入创作高峰期,《骆驼祥子》《茶馆》《小花》等作品不仅斩获国际奖项,更塑造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范式。这些影片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影像史诗。这座与共和国同龄的电影殿堂,既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母机」,也是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从胶片时代的光影传奇到数字时代的技术先锋,北影厂始终以创新姿态诠释着电影的本质——用故事连接过去与未来,用技术拓展艺术边界。当「八一楼」的灯光再次亮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中国电影精神的永恒传承。
共和国诞生之后,报经文化部、中宣部和政务院总理的同意,1950年6月创建了表演艺术研究所,
7月在北京、南京、上海开始招生,9月第一个三年制大专演员班的38名学生举行了开学典礼,次年之后又陆续招收了演员二班、编剧班。第一批共有55名学生毕业。到2023年,北京电影学院有海淀和怀柔两个校区,设有16个院系及研究生院、人文学部和思政部,国家级一流专业10个,省级一流专业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各3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8个。
4月12日启用的“北京电影”临时邮戳,是传统邮政文化与现代电影艺术碰撞出的火花。它以金属与油墨为介质,将中国电影120年的光影传奇凝固成永恒印记;它以方寸之地为舞台,演绎着文化传播的创新叙事。在数字技术重塑文化形态的今天,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期许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枚邮戳都能成为打开文化记忆的钥匙,让光影与邮驿的故事永远流传。
前一篇:世界卫生日的时代使命与实践
后一篇:东风不与周郎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