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那点儿事

标签:
集邮封片集邮展览集邮协会邮识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4809)集邮那点儿事
集邮作为一个个人喜欢的爱好,已经无所谓业余不业余了。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爱好,不是什么赖事。至少在烦闷的时候看看邮票,能缓解自己的情绪。有人讲看邮票目录也一样,不能因为少买或者不买邮票,只看集邮方面的文献资料,就说这不是集邮者。其实看邮票目录与看邮票是不一样的。作为集邮文献之一的邮票目录,提供的是邮票的基本信息,诸如志号、枚数、版别、规格、齿孔、整版枚数、设计者、印刷厂家等等相关信息。而欣赏邮票是看那些细节上东西,诸如色彩、版别区别,有些邮票是可听、可视、可闻,这样的邮票只看邮票目录是的得不到只管享受的。
在集邮的圈子中呆的久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一味购买,而不去鉴赏和研究,是体会不到集邮快乐。这些快乐是在品赏邮票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这就是寓教于邮。另外集邮是一个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活动,有了集邮心得就要学会分享,分享的过程就是传递集邮快乐的过程。有了集邮的行为,离不开各级集邮组织的推广,通过各级集邮组织,让一个本属于个人喜好的活动上升为一个有组织的,广泛众人参与的活动,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伴随着中华全国集邮联和会的成立,各省(市、区)、市、县的集邮协会纷纷成立,加入集邮协会的会员也成为很荣光的事情。
到如今,许多集邮协会已经成立40年,这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很多集邮者一同走过。这些年见证了集邮事业辉煌与低谷,大浪淘沙中,很多坚持下来的集邮者,已经成为如今中国集邮事业的中坚力量,很多人成为集邮的专家,这些人编组邮集,在各级集邮展览上摘金夺银;著书立说,传播集邮思想树立正确的集邮观。这都离不开各级集邮协会的重要作用。前段时间收到了束建德老师、王恩文会长、阮全三会长寄给我的明信片和纪念封,从这些封片上知道了丹阳市邮协、营口市邮协成立40周年,青岛文献会成立10周年,虽然当下的集邮环境已经大不如以前,但各级集邮协会依然在集邮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组织的集邮活动,集邮展览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并且是这项活动如果没有一点真本事,手中没有点压箱底的老货,在世界邮展、亚洲国际邮展、国家集邮展览上要取得好的成绩,搞到一块沉甸甸的奖牌还真不容易。就像沈曾华先生的传统邮集,李曙光先生的邮政历史邮集,龚振鑫先生的邮政用品邮集、林衡夫先生的航空邮集、王宏伟先生的专题邮集,还有本省唐秋涛、王佩明、柯愈劲、安舟、张学庆、李建辉、张春景等先生的邮集在国际邮展和国内邮展上代表河北获得奖牌,这就是把集邮玩到了一定的境界。当然每个省都有一批这样的集邮家,用他们的邮识、邮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当然我编组的邮集,在国家邮展上也是获奖的,比起那些大家们,还是缺一把火的。不过各级的集邮展览,为想参展的集邮者开了一扇大门,毕竟集邮者的水平不是一天修炼出来的。好邮集都是通过各种的集邮展览一遍一遍改出来的,从基层邮展、市级邮展、省级邮展、国家级邮展、亚洲国际邮展、世界邮展一步一步提高的。
集邮那点儿事,说复杂很复杂,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做后盾,编邮集、写邮文才能得心应手。说简单呢,是很简单的,只需要会欣赏邮票就可以了,当下热播的电视剧《繁花》中就有不少反映集邮和邮票的镜头,感兴趣的不妨从电视剧中去找一找。宝总与汪小姐就是通过整理邮票相识、相知的,看着电视剧中那些整理邮票的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因为我们也经历过。前几天,也就是电视剧开播的时候,从上海集邮微信群中得知,这个电视剧中所有有关集邮的场景,都得到了上海集邮界的专家们的场外指导,那些邮票、实寄封、集邮册都是这些上海的集邮者提供的。难怪看到这些反映集邮活动的场景是那么的熟悉,原来是有集邮界的高人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