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疁城古韵之西城墙

(2023-10-05 20:49:44)
标签:

二维码邮资机宣传戳

疁城古韵

嘉定

明信片

西城墙

分类: 闻锺记邮
聞鍾記郵(4721)疁城古韵之西城墙
今天在本省的集邮者群中转发了昨天的博文,也就是“疁城古韵之翥云峰”。群内的孟老师这对这个“疁”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转发了一篇推文,感觉很是有趣。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千百年的流传,再加上地域的原因,许多汉字的读音在逐渐的演化中发生了变化。比如“流”字,查遍当下的字典,都会指向“liu”的读音。但是按着诗词的韵脚,这个字如果读liu的话,就会乱韵。比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里的流和愁很显然不在同韵上。按照古语的读音,流在这里是读“lou”,这样才能与“愁”通韵。这种读音在粤语中很多。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记载,“疁”字的读音是“liu”,如果问到嘉定当地人,就会发现这个字当地人读“lou”音,忽然想到前两天看到一则抖音短视频中,说到了一个字的读音康辉对撒贝宁说,如果是X院士读这个音,应该是没错的,如果是小萨读,按照央视的规定扣钱的。由此也想到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是读“xia”还是读“xie”?反正当下的课本中是读“xie”,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读“xia”。并且以前很多字的读音当下都发生了变化,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也许几年之后就会成为问题。
整理邮件的时候,发现在9月9日的时候,嘉定邮政还启用了一枚二维码邮资机宣传戳,主题是“疁城古韵之西城墙”,主图展示的是嘉定古城的一旦残留城墙。说到了城墙,在古代的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会有城墙,这种墙在战乱的时候能护佑百姓的安全,在水患的时候能保证城内不受水灾。如今能见到城墙的城市还真的不多了,西安、平遥还保留着古代城池的城墙,也有像大同这样的城市,为了发展当下的旅游业,恢复古城墙。更多的城市或许还保存着古代城池的残垣断墙,就像嘉定城,至今还保留下过去的几段残墙。
嘉定是南宋皇帝的年号,于是这个年号就给了疁城。不过疁城改为嘉定也不过800年,而疁城的名字已经叫了1400年,不过自嘉定之后,疁城只能成为别称了。而这里的“疁”在嘉定人口中,依然读“lou”,只是不知道当下的年轻人对这座古城哪能留下多少印象?如果查阅典籍,就会发现嘉定城的建制很有意思,之前见到的城池多数为方形或者长方形,但根据明嘉靖年间嘉定县志的绘图,嘉定城竟然是一座椭圆形的城池。堆土建城的时间大约在疁城改嘉定之后第二年(1218年),由首任知县高衍孙调集民众修建。
到了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张士诚派吕珍把嘉定土城改甃砖石,广壕堑,于是就有了“周一千六百九十四丈,崇一丈五尺,基广四丈,面广三丈,设四门,同时设东、南、西三水关”,经过加固的嘉定城为嘉定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明永乐年间嘉定城受到了倭寇的侵扰,在抵御倭寇进攻,护佑百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城墙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于是在正德年间知县王应鹏重新修筑城墙,此后一直到清代,不断对嘉定城整修加固。
如今见到的残墙,都应该是元代末期改建土城,并由明清两朝的不断维护时留下的基础。当时光的脚步走到了民国十五年(1926年)之后,城墙被视作封建社会的残余,被主拆派力主拆除。尽管当时主拆派与保城派各不相让,但多段城墙和城门还是渐渐废弃,与著名的万里长城一样,嘉定城墙与全国各地城市的城墙一样,进入到了灭失的时段,只不过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罢了。如今的人们只有抚摸着残存的断墙残垣,追忆着过去的时光里城墙的高光时刻。也许这就是城墙在历史进程中,不再显得那么重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那些断墙,让今天的人们抚墙追昔,感叹时光的匆匆。
看明信片上的收寄日戳和落地日戳,发现上海到邢台的邮路只有不到2天的时间,看来邮政提速,不是只停留在字面上,而是下大气力在缩短邮件的传递时间上。看邮戳收寄时间是9月9日15点,投递日戳是9月11日8点,传递里程大约1100多公里,传递时限41小时。疁城古韵之西城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