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上的桥之强家角桥

标签:
苏州河上的桥邮资机宣传戳强家角桥强家角渡人行桥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4453)苏州河上的桥之强家角桥
与凯旋路桥一同亮相11月18日邮资机宣传戳的还有强家角桥,相对于苏州河上别的桥,这个桥就比较陌生了。看邮资机戳上的强家角桥,外形与凯旋路桥类似,不过这座桥过不得车辆,更过不得火车,是只供行人通行的桥梁,属于一跨过江的那种。这座桥修建于1997年,伴随着这座桥的通行,存在了百余年的强家角渡也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此苏州河上最后一座人工摆渡渡口完成了历史使命,苏州河上又多了一座跨河的桥梁。
这座桥在长宁境内,在强家角桥没有修建的时候,这里是起源于晚清时期的“义渡”。伴随着上海的开埠,这一带最初没有商店,居民购买生活用品要到法华、曹家渡或者静安寺等地,十分不方便。还有就是苏州河北的农民要将大批蔬菜的农产品运到苏州河南去卖,再加上日常出行的需要,迫切需要渡口。于是有乡绅出面,捐出田地给渡夫供其生活,渡夫免费为两岸百姓出行提供免费服务。由于义渡这种形式没有统一的法则,常常因为意外状况无法应对、维持,随着时间的变迁,强家角渡成为了无人监管的“黑渡”。
上世纪20年代,周家桥的工商业兴起,申新纺织企业工厂、丰田纱厂等先后建立,大量外来劳工涌进周家桥,一时间居住成了大问题。当时强家角渡对岸的苏州河北岸人烟稀少,很多工人在北岸搭屋建房居住下来,强家角渡的重要性显现出来。直到1936年才有人牵头整修了渡口码头,制定了航线,更新了渡船,正式成为了合法的民营渡口。谁知这个航线只经办了一年,就被八一三的战火打断,这里再度沦落到破败的境地,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才恢复运营。
1956年强家角渡正式成为了国营轮渡,建立了统一的经管制度,给予员工新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这个渡口迎来了全境的发展阶段,当变了苏州河两岸人民的出行往来。尤其是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大批职工上下班、学生上下学,长宁、仙霞、普陀等区的居民往来互通,都会通过这个渡口。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河两岸老旧企业相继关闭,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周家桥、长风等地重污染企业相继搬迁,长宁路也开始拓宽二十一棉纺厂以及对面的棚户区拆迁,强家角渡昔日熙熙攘攘的景象渐渐消失,人们出行选择轮渡的需求骤降。
1997年12月16日,强家角桥正式启用,这是苏州河上第四座人行桥。强家角渡的渡船最后一次响起了汽笛,自此强家角轮渡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也是苏州河上7个轮渡中随后一个撤销而载入史册的渡口,百年渡口见证了苏州河和上海的沧桑变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长51米,宽5.5米的跨江非机动车桥梁。如今的苏州河上再也看不到渡口的繁忙,看到的是一座座美观实用,形制各异的桥梁,还有桥下绵延数十公里的健身步道。
在邮资机戳上欣赏那些苏州河上的桥,总不如在现实中欣赏那些桥带劲。有机会一定会到苏州河畔,去看看那些桥,去聆听苏州河上桥的故事,去看一看大上海的变化。
前一篇:苏州河上的桥之凯旋路桥
后一篇:苏州河上的桥之泸定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