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收到纪觉英先生的明信片

标签:
纪觉英第二届大湾区集邮展览普23民居邮票明信片香港特区邮学会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4332)有幸收到纪觉英先生的明信片
在中国集邮界,有些人的名字是如雷贯耳的。这个圈子包含了大陆、香港、澳门、台湾,能融入大中华集邮圈,是每一个集邮者的期望,除非是自己不去争取。伴随着自己在集邮圈中的事件不断延长,很多情况下也是自己视野的一个开阔。回想与享誉集邮圈大佬级人物的交往,始于2004年。只是由于地域和时间的原因,很多人也仅仅限于通信的交往。
就整个大中华集邮圈来说,大陆偏重于普及,并在普及中提高,当然也不乏中、早期集邮研究的佼佼者。而香港、台湾的集邮者由于地域和参与人群的原因,更偏重于古典传统、邮政史和邮政用品的研究。相对来说对澳门集邮圈陌生一些。这些集邮家都属于大中华集邮圈中的顶流。2004年萧山国际集邮培训班上第一次见到了王剑智先生,此后在很多国内重大的集邮活动见到他,再后来就是2020年皇家邮学会中国年会期间,与王先生同游潮汕陈慈黉故居,只为考证那里的一处侨批局,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位香港集邮家。
2009年正值北京鼓楼集邮研究会成立30周年,收到了朱祖威先生的邀请参加了庆典活动,认识了台湾集邮家杨浩先生,因为早期港澳邮票目录的编著者就是杨浩先生,但也只是闻其名,此后又在广州再次见到杨先生,今年早些时候在微信群中又遇到杨先生,赶紧加了好友,每天还能拜读杨浩先生的文章。2015年在第七届邮文化节期间,有幸与台湾集邮家林光照先生见面,并受姚正根先生的邀请,与林先生伉俪共进晚餐。2016年又与葛建亚先生共同拜会了林先生,只是在2019年武汉世界邮展与林先生擦肩而过,却未能见到面,不久后林先生因病去世,这才知道林光照先生已经与癌症抗争了很多年,只可惜那时候只是看到林先生乐观豁达的一面,多年之后,还在为先生的精神感叹。
说到了香港集邮圈,不能不提纪觉英先生。第一次见到纪先生是2004年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亚洲国际邮展上,并在研讨会上聆听了先生的论文。此后多次在广州以及国内的重大集邮活动中见到纪先生,是可惜一直无缘结识。去年年底香港特区邮学会开始发展新会员,于是递交了申请,很荣幸被接纳。同处同一个微信群,也时常能见到纪会长。8月初收到了蚁健先生的留言,纪会长的首本个人专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23民居邮票》由鲨鱼涌邮史俱乐部出版发行,并将在第二届大湾区集邮展览期间举办新书首发。因为当下的情况不好出门,于是蚁健先生提前寄给我一本,让我先睹为快。
为了祝贺第二届大湾区集邮展览的举办,庆祝纪会长专著的出版发行,鲨鱼涌邮史俱乐部印制了一枚明信片。在邮展举办前夕,纪会长在群内留言,可以从邮展现场为20位邮友寄发一枚明信片。由于看到消息晚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也留了个言。8月29日就收到了纪会长从东莞寄给我的明信片,见到明信片的那一刻,心中的激动难以用言语表达。明信片点明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再加上纪会长的亲笔所写,还有之前蚁健先生寄给我纪会长的书,可以再一次认识纪会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编组邮集参展,注重传统、专题、邮政用品集邮的研究,12部邮集参加过30多次FIAP以上的国际邮展上荣获镀金奖、大镀金奖、金奖和特别奖,30多枚奖牌足以傲视邮坛。很荣幸能有机会加入香港特区邮学会,结识那些集邮大家们。
前一篇:一纸明信片邮情四十年
后一篇:大湾区的集邮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