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秦腔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二维码彩色邮资机戳地方戏剧邮票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4260)好听的秦腔
收到了骆总寄给我的明信片,6月13日西安邮政在钟楼邮局启用了一枚二维码彩色邮资机戳,主题是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原定4月份举办的艺术节由于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推迟到了6月。本月13日一场以“秦腔的盛典,人民的节日”为主题的秦腔艺术节在西安正式举办,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合了西北五省区文旅厅、文联及戏剧家协会共同为人民群众奉献出精彩大戏。
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邮资机戳的主图就是本届艺术节的徽记,是一个彩色线条组成戏剧脸谱,用文字点名了主题。艺术节期间,以西安为主会场,宝鸡和渭南设分会场,西北五省区的33家院团、33部优秀剧目和40余部折子戏,超过70场的演出,为期12天的大戏,喜欢秦腔的人们有眼福了。
多年之前,我生活得小城的大街小巷的街头都有电台的大喇叭,除了听新闻,每天还在固定的时间段有戏曲节目,听得最多的是河北梆子、评剧和豫剧,也经常能听到京剧、晋剧、吕剧、吉剧、黄梅戏、花鼓戏,还有秦腔,听的最少的是越剧、沪剧、赣剧、淮剧等南方剧种。也许年纪小的原因,对于喜欢的剧中就静下心多听一回,遇到听不懂或者不喜欢的就跑去找小伙伴儿了,因那时候一条街上会有给多个这样的大喇叭,跑到哪里也能听得到。只记得有一个地方戏剧的长短基本上是喊出来,这就是秦腔。
后来了解到秦腔这种地方戏剧起源很早,早在西周的时候就有了,到了秦代开始成熟起来,定型发展是到了唐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演唱方式。因为关中地区被称作秦,于是起源于这里的这种戏剧就有了“秦腔”的称谓。因为流行的地域不同,也就形成了东路秦腔(又称老秦腔)、西路秦腔、南路秦腔(又称汉调恍恍、汉调秦腔、恍恍戏)、北路秦腔(又称阿宫腔)、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在近50余年的发展中,东、西、南、北四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代的势头。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秦腔对四川梆子、晋剧、豫剧、河北梆子、京剧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从川剧、晋剧、河北梆子的很多高腔中得到验证。几千年来,秦腔也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曲调、人物造型、服饰等等,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涌现了很多著名的演员,这些演员在表演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绝活,收到了当地群众的喜欢,2006年秦腔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8月份将发行《秦腔》特种邮票,这也是对地方戏剧传承发展的一种促进。在国家名片上留下秦腔的优秀剧种,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已经发行过的《昆曲》《黄梅戏》《粤剧》《豫剧》等邮票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地方戏剧,进而喜欢上地方戏剧,正这些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地方剧种发扬光大,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剧目。
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秦腔》邮票发行前举办,也算是一种造势吧。不过对于听着秦腔长大秦地人士来说,秦腔是司空见惯,但对于八百里秦川以外的人们来说,学会聆听与欣赏,也就足够了。期待《秦腔》邮票的发行,有机会再去西安,听一听原汁原味的大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