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明信片廊坊邮戳新冠病毒文化传统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4182)明信片记录下的
今天收到了姚震林先生寄给我的两枚明信片,邮戳上的日期显示是3月30日寄出的,其中一枚明信片上落款日期是3月19日。这两枚明信片之间还有联系,并且从有落款的明信片上,知道了这两枚明信片记录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廊坊此番的新冠疫情。
两枚明信片不大,却记录下春节之后,尤其是3月8日以来疫情下的廊坊。我认识姚先生的时候,他还在满洲里居住,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也是很久了他迁居到了廊坊三河燕郊,有一段时间他是满洲里、燕郊两头跑,近些年常驻在燕郊。姚先生也是集邮文献的收藏者,从收到他寄给我的明信片上能看得出姚先生的字很棒。
这一轮的疫情来势汹汹,处在京津腹地的廊坊不幸中招。疫情之下没有任何人能够幸免,没有任何城市能够幸免,唯有服从大局。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从南到北,很多城市停摆,处于严格的封控状态。前段时间本市下辖的清河停摆,刚刚清零,任泽区又不幸中招,我所在的单位紧急为这两个县区的下属单位调配物资,与同事们共同坚守。
明信片出现的时间距今已有已经157年,1865年是在德国悄然无声地诞生,随后火遍世界,中国第一种明信片是1897年诞生,这一年是大清邮政正式建立的第二年,可以说明信片在中国是同邮政一起成长的。不过明信片这种舶来品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也就一直是不温不火。
不过如今的明信片可是一个大家庭,不说无资明信片,单就带邮资的明信片,就有纪念邮资明信片、普通邮资明信片、特种邮资明信片、贺年邮资明信片、贺年有奖明信片、风光邮资明信片,还有依托贺年有奖明信片形成的“金卡”,依托普通邮资明信片形成的企业加印明信片等等,国内使用明信片最多的,也就是在新年的时候朋友间互寄的贺年明信片。
明信片上寥寥几句话语,简单明了,很实用。但对中国人来说,很多言语是不传六耳,不过六目的,所以中国人传统的意识里是喜封不喜片,这也是一种内在的文化传统吧。虽然明信片有无资和有资之分,但在集邮者的认识中,还是喜欢带邮资的明信片。
在收到姚先生寄来的明信片的时候,标志着廊坊抗击新冠疫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至少邮政渠道已经打开,朋友间用传统的方式互寄封片应该是没有问题了。接下来的形式会更加复杂,因为奥密克戎毒株已经出现了变异,人们面对汹汹的新冠疫情,还是要坚定信心,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用用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