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缘:惊破红楼梦里心

(2021-12-15 09:56:55)
分类: 红楼梦补白

前缘:惊破红楼梦里心

二十多年前,我曾订阅《红楼梦》学刊,与南京大学一位雷姓老师书函往来,探讨过《红楼梦》书名来历。当时,他在文章主张书名源于白居易“红楼富家女”句,而我觉得此句大俗不雅,无韵且无味,去信表示了不同意见。当时我着力于诗词,对唐诗正熟,尤其对名声不那么大的唐诗人蔡京的《咏子规》多所属意,我跟雷老师谈到当以此诗为红楼梦之名,似更有说服力。其诗曰:

 

“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

 

愁血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

 

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肠断楚词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

 

这诗题咏的是安史之乱马嵬兵变,杨玉环被迫自经的悲剧故事。唐明皇的父亲唐睿宗曾在长乐坊安国寺内红楼院,设歌舞以自娱。至于唐明皇和贵妃,更是流连人间风月,见惯多少歌舞醉梦。只可惜马嵬一别,人间长恨,妃子心惊,唐皇遗恨,徒留骚人题咏。曹雪芹父亲曾刻板《全唐诗》,后又因此获罪遭毁版,但雪芹必然对此版唐诗是熟悉的。至于蔡京自己,他曾少年出家,后来又还俗科举中进士。他的经历显然与《红楼梦》之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彼此颇有些相映成趣。蔡京是脱离了空门跳入万丈红尘,而贾宝玉呢,则是作别了温柔富贵,退入到佛老世界。《红楼梦》既为一大迷书,雪芹特择此令人遐想无穷的诗为题,正合迷书之局。

 

更别提此诗诗意在《红楼梦》中的各种照应。

 

诗名《咏子规》,子规就是杜鹃,林黛玉身边那个最心爱最信任的丫头,名叫紫鹃。鹃就是杜鹃,就是“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那个悲伤之鸟。紫呢,颜色浅的可谓紫灰,颜色深的可谓深紫,色近乎黑,也即是黛之一色。我们相信紫鹃之紫,当是深黛之紫。黛玉好哭,而她身边这个黛色的悲啼的丫头紫鹃,正是黛玉身份的切实映照。然后我们先看本诗头一联:

 

“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

 

诗人写杜鹃是千年冤魄所化。是什么样的千年冤魄呢?是古蜀帝望帝。望帝禅位于鳖灵,失国复失爱,化身为杜鹃,昼夜悲啼,乃至于血。唐明皇逃亡蜀道时,痛失爱妃,不得已授位于肃宗,望帝与明皇的痛苦是一致的。而对于贾宝玉来说,在小说结束的时候,他失去了深爱的女子林黛玉,也将失去自己的家庭地位。那么杜鹃这个故事,更《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的故事套路,是若合符节的。至于林黛玉呢?她当然首先也是被夺去了自己的家业,后来又被背信弃义的贾府悔婚,失去了和宝玉成婚的机会。如此,望帝这个关于失去的故事,也是符合林黛玉自己的身份设定的。而此诗的最后一个字,恰好是个“林”字。至于“永逐悲风叫远林”,似更有雪芹寓意在焉,后面再说。

 

第二联,“愁血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上句是一个死亡的血腥场景,后句是哀思的意象。蔡京笔下,这是明皇经历的贵妃之死,和无尽的肠断之声。在《红楼梦》里,则是贾宝玉面对的那些春花美女的凋零,林黛玉的夭逝,是斯花斯柳斯园的芜秽和终于失落。而对林黛玉来说,更是“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诗魂”的悲歌写实。

 

第三联,“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这一句和“永逐悲风叫远林”诗意上有所呼应。紫塞是边塞之意,指代战争;紫塞也暗用了王昭君的典故。蔡京感叹着,战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使多少红楼女儿心惊胆寒,好梦难续。为解除兵患,不得已和亲,才有王昭君的出塞曲;而这个昭君故事呢,其实还隐含着另嫁他人的曲折:我们知道杨玉环先是寿王妃而后归于明皇的。而《红楼梦》中,确实也隐含了后来的兵匪为患以及沦陷故事的。在改编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是探春和番,袭人改嫁。但这是不是曹雪芹的意思呢?在删改后的今行本中,这个痕迹根本看不清楚。以与第一句呼应的感觉来看,和亲,或者说被送另嫁的人,当然就是林黛玉——不过她及时地未嫁而亡了。话又说回来,如果和亲真是探春,另嫁的只有袭人,那么其实根本不必删改。唯有贾府悔婚木石前盟,又给黛玉另嫁,这样的罪状式的书写,才有删改的必要。正因有紫塞之别,才有不尽泪;有远别之悲,才有红楼心惊;如此,才有杜鹃之啼,“永逐悲风叫远林”,永远在追随着哀唤着那被迫远逝的爱人林黛玉——这样,子规又有了贾宝玉一重悲悼身份的意味了。而悲金悼玉本就是曹雪芹《红楼梦》的主旨。

 

末联是“肠断楚词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肠断,是子规望帝之悲,是贵妃之悲,是黛玉之悲。楚辞,是屈原去国之痛,是望帝失国失爱之痛,是明皇失位失爱之痛,是宝玉失位失玉之痛。“归不得”,是杜鹃的啼声,是望帝归不去的故国,是明皇归不来的旧欢,是宝玉归不来的大梦。剑门,是望帝遥望的故国,深情而渺远。是明皇转危为安之地,而佳人不再。是贾宝玉不在现场的生死暌违,黛玉夭逝。而蜀江不尽滚滚的江水,正是望帝无尽的哀思,是明皇悠长的忆念,是宝玉心目中的黛玉,是黛玉无尽的眼泪。

 

当时,我认为这首《咏子规》,确确实实各方面都贴合了《红楼梦》的悲剧意境。雷老师回信也表示高度认同。

 

后来,看到很多人谈到《红楼梦》书名与这首诗的关联,谈法各有道理。总的来说,这个说法较其他说法更能被人们接受些。

 

时过二十余年,我仍在《红楼梦》的文字中倘佯,这事情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亦可见红楼众美的魅力,与雪芹的无尽风采。特记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