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诗与远方之三毛与文青

(2021-02-16 10:44:12)
标签:

文化

情感

时尚

时评

分类: 幼教心理
文青并不都是文学青年,还有文艺青年,两个的区别,正如文学与文艺的区别。文艺青年当然是对才艺表演有一定天分和技能的青年;同理,文学青年则是对文学阅读和写作有一定天分和技能的青年。

 
文学青年有很多亚种,红楼迷算一种,其中有认同贾宝玉的假花花公子,花花是真的,公子是假的。也有认同林黛玉的假千金小姐,还有认同薛宝钗的假贤良妇人;诗歌圈的普希金粉丝,可以视为文青圈的假宝玉。爱伦坡粉丝算极端的一种,据各种美剧揭发,他们以坡迷自居,犯下了许多恐怖罪行。在前些年,还有杜拉斯迷、廊桥遗梦迷,但溅起的水花不大。还有阅读偏好虽非文学但因沉浸文本而形成某些特定人格的人群,譬如说马粉、毛粉、红粉,也大有人在。

文学青年古今中外都有。不过在今天之大陆,最具有标签意义并且常常激起较大水花的两大亚种,是三毛和张爱玲。三毛总与诗与远方形影不离,而张爱玲则与精致利己主义绑在一起。这两大亚群都是文学青年。
文学青年作为不靠谱人群的特定称谓,不管是三毛派还是张爱玲派,都是有迹可循,线索历历的。
相比而言,作为特定不靠谱人群的文青,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感情方面容易引发问题,并激化和搞出更大的,一般都会有社会影响的动静。
2、经济基础不牢固,容易引发钱的问题,并自我激化出自尊、尊严、尊敬等人格问题。
3、人格方面自我认同不够,边缘性人格居多,认同向外抓取;人缘差,难以建设亲密关系;获得的个体支持和社会支持匮乏。人格分化未完成者,常伴随着激烈的自我分裂,往往将自我攻击转化成向外攻击,恶化社会关系。
4、以上各点表现可以有叠加,也可能有单一或者两点三点都有突出表现者。在出现个体与外部世界冲突的时候,在行为上,三毛迷会出现自毁倾向,张爱玲迷则表现出强烈的利己主义倾向。
没错,区分三毛迷和张迷的最关键点,是看这个文青在利益选择上,表现出自毁还是利己。

在花城文青圈,曾经流行一句口号,就是“你是我的虚荣”。一语道破,虚荣,才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追求虚荣不是罪,而是诗意和美好,这个一点问题没有;诗意和美好在远方或者在眼前,也一点问题没有。但是一个文青怎样追求虚荣,则体现出他的亚种身份的根本区别。

就三毛而言,她的诗与远方,并不美好。她与荷西的爱情,真真假假,似乎也没必要辨析。三毛在大陆压倒性的的大红大紫乃至于成为一个人群阅读标签乃至于烙印,基本上是时代和地域的阴差阳错。只能说纯文学的文字的魔力,在一个单一语境的必然爆发。(限于篇幅,不展开讨论。)三毛红了以后,她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几乎成为直播,人们可以普遍低关注到她。那是还没有这么发达的自媒体,否则她一定是头部流量的超级网红。但她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确实在当时确实算是巨细靡遗,曝露在公众和粉丝面前。她的的各种超级自恋故事(从青春期起,到哪都有一见倾心的爱慕者,说实话我不信。);无羁的异彩纷呈的流浪故事(我个人认为是自编自演自己嗨);不尽的没完没了的青春期,永远在找一个奶妈或者奶爸式的情人(所以荷西怎么会是真的。)而不得;最后毫无浪漫诗意地死于丝袜。

张爱玲的红与紫,跟她的文字才能和个人家世分不开,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张迷万花筒。爱玲窘迫的求学时代(三毛也有过)和早熟的文学才能让人印象深刻。她的爱情追求也具有明显的恋父的特征,她的父亲和母亲对她表现出不同的厌弃。她和姑姑的关系,映射出她的社交的困境,她是没办法和同龄人交往的,也不能有同仁。爱玲最后孤独终老于公寓。

在今天看来,三毛和爱玲都是社恐症人士。三毛一生流浪,张爱玲一生逃跑。
三毛的青春期不困于钱,在流浪时代出现的经济窘迫没有导致人格上的钱的匮乏症。
爱玲在很小时候就受制于钱,所以她的金钱的匮乏症就比较突出。所以她现实感很强。
三毛从小就自闭在家,读书画画,活在头脑中,现实感很差,可以说几乎没有;她也特别善于向外抓取认同,一旦建立社交,人际关系就分外紧张。
爱玲则是从小就被打得清醒,懂得争取经济独立,一旦从社会取得生存资源,则不再搭理外部世界。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能更好地理解爱玲,爱玲迷也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和理解甚至谅解。至少,爱玲迷一般经济独立,且不会出现自毁行为,这还是让人安慰的。
但三毛迷就不同了。不管是否具有经济独立的能力,三毛迷们都会一次性或者多次、反复毁掉自己的经济独立。在感情生活中,三毛迷会去依附一个带给自己想象中的爹味或者妈味十足的爱人,并拼命抓取认同直到把这个人逼跑。而爱玲迷往往会披着爬满蚤子的袍子坚持下去(参见爱玲的两次婚恋)。爱玲的小说中也反复持有这个立场。

假设虚荣果然是人类最大的动力,那么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三毛粉和爱玲迷自毁或自利行为逻辑的区别,在关于虚荣的认定上。虚荣当然是一种假想的光荣。很显然,三毛粉的虚荣想像更少现实感,更多自我幻想、投射、想像,未经现实和被投射方的校正,强大的投射力也让对方难以校正。一旦接触到真实,幻像破灭,一地玻璃心,片片都沾血。三毛自己的故事都是典型。生活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而爱玲粉的故事就让人轻松多了,他们在虚荣的认定上更具现实感,更少想像,也都过得不错。

所以这里还可以引入文青的第二个特征,就是除了最明显的“不靠谱”之外,还有一点不那么明显的是“清高”,或者更好一点的“不俗”。它的排列顺序应该是:清高,不俗,书呆子,不现实,不靠谱,不实在,做梦。然后我们会发现这渐进的色谱可能正在缓慢地向自毁演化。文学青年多自恋自利,文艺青年多自恋自毁(这又扯出了表演型人格。早期的自毁行为有表演求关注的目标指向,之后演进为行为模式,成为自欺欺人的表演,直至最后的自毁)。

是不是认为诗在远方的人,会更大概率是一个三毛粉呢?更多地,更经常地认为生活在别处,爱与美在彼岸,希望与未来在明天?对于世界和生活的形而上学的认知,是否会更多导致生活在头脑,生活在想象中的文青呢?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