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进宫待选之谜:进宫毫无用处不如金玉良缘
(2008-08-04 17:18:46)
标签:
红楼梦黛玉宝钗元春薛姨妈贾府金玉良缘文化 |
分类: 黛琪点评红楼梦:红楼本事 |
1、不惟薛姨妈不愿宝钗进宫,便是薛宝钗也不肯进宫
元春进宫,贾府已到末世,必有不得已处方将元春忍痛送进宫去,幸而圣眷隆厚,有此一番回光返照、末世复兴,方有此一部红楼梦。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元春方有大观园,元春犹如裙钗之君,故而文内一般所言“东风”即指元春。元春进宫受宠实属偶然,从开篇可知贾府已经败落过,而贾王两家的威势此时却非同一般,不仅史薛两家来依傍,仅仅是从林如海推荐、在宗族份上帮贾雨村谋职,竟然谋到了金陵府尹的重位,这样的威势赫赫,岂止压倒世宦,也压倒皇亲。这是命运也是偶然,一般人家女儿进宫谁能一步登天,谁敢复做此想?以为进宫便能一步登天攀龙附凤一家子威势赫赫,那是真正无知。薛家纵然富贵,却也已经败落(后面给熙凤配药时宝钗语),宝钗进宫又能如何?反而更失却了对薛家的照应。
对普通人家,没有政治企图、没有强大靠山,女儿家自然是能不进宫就不进宫。想贾府这一般人家,男子尚且三妻四妾,哪个女子敢做专宠之想。王熙凤善妒,尚且名声不好。王夫人何等家世、何等心胸才智,也不得不容下赵姨娘,赵姨娘还三天两头给她生事。在宫中,体制家法所限,女子更加没有任何自由、自主、幸福可言,若非铁定要做皇后,父兄当国丈国舅,否则没有什么好处,又何必葬送女儿青春幸福,一家子天伦之乐呢?
故而不惟薛姨妈不愿宝钗进宫,便是薛宝钗也不肯进宫。
有人认为,以薛宝钗的才能,进宫后必大有一番作为,不仅对薛家,即便对四大家族,亦是大有便利的事情,如此,薛宝钗必然愿意入宫,后来没能入宫,退而求其次,做了宝二奶奶,是不得已的事情。其实,这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贾元春入宫多年,至今对贾府,并没有突出贡献。后来省亲,表面上看锦上添花、烈火烹油,为一时之盛,但,不过是花钱买个虚热闹;而且这上下打点使费的资金,便是来源于林黛玉二进荣国府带来的家私。如果说宫里有个娘娘,外面娘家就会如何得势,那是把宫廷肥皂剧看多了。跟民间婚姻一样,娘家势力、财力,以及女方的嫁妆,影响着女子在夫家的地位。而贾元春入宫,其实对贾家,是添加了极大的社交支出。既不愿元春在宫中受气,元春又不愿自己给贾府添麻烦,唯一的出路,便是大大花费钱财,打点宫内那一干内相,才能有元春加封贤德贵妃、凤藻宫尚书的喜事。
如果说元春入宫便能给贾府带来利益,为何在第七十二回,宫内太监就连连来打秋风?虽然手中已然没钱,凤姐、贾琏却忙忙应付不迭,彼时元春尚健在,如果说她有力量,又何至于此?所以,元春入宫对贾府并无帮助,且有些沾带的弊端;贾府没钱之后,元春的地位和待遇随即就一落千丈,各路外祟均来打秋风、捞浮财。
薛家已然败落,唯有守成过活。薛宝钗入宫,若在四大家族势力上升阶段,尚有可为;在四大家族末世,只能是徒有余哀,力不能及。纵然薛家钱多,奈何无权,宝钗入宫,不过是多了一个怨女,多了一个牵挂,毫无裨益。
另一方面,人人皆以为宝钗有才有德,如果进宫,必有一番作为。其实未必。宝钗尚古君子之德,圣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宝钗固然有才德,但薛家也不过如此,更有个混账哥哥,惹祸添乱,无恶不作。宝钗才德虽高,齐家尚且不能,进宫又岂能皎然突出、立于众人之上、取信于皇帝?人之好德不如好色远甚,皇帝亦然,宫中内相等等,无不如此,无不见钱眼开,谁把德才容工放在眼里。是以纵然宝钗能进宫,也是枉然。诗礼大家的元春进宫受宠也不过如此,更何况出身皇商的薛宝钗,又有何可措手之地。
3、宝钗不必进宫,且又能照应家里以图薛家复兴
另外,曹雪芹的用意,一方面是写出末世的必然性,一方面是写出这些闺英闺秀的见识行止,令其才德传世。正因为贾元春进宫枉费心机一场空、薛宝钗纵有才能无可奈何,才令人对那个时代有无限叹惋之感,对书中人物的命运,有了不尽低徊之意。
另外,当时的贾府在元春入宫、黛玉二次进京之后,有一个小小的复兴阶段,彼时的四大家族,又有了一番振作的光景,宝钗可以求贾府、元春,令其不必进宫;又可以照应家里,以图将来的家门振兴,也是一番雄心。只是时势弄人,宝钗作为闺英闺秀的最完美代表,获得的是最令人悲叹的悲剧结局。
是以,宝钗不必进宫,且又能照应家里以图薛家复兴,薛姨妈散发宫花时,有一些轻松得意的味道,读者不可不察。
4、宝钗进京,薛家谋取的便是金玉良缘,绝非进宫
故宝钗进京,薛姨妈第一件事便是求贾府、王府从中做手脚,令宝钗落选,并且薛姨妈及时告诉王夫人,此钗须择有玉的方可婚配,引出后文钗黛争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