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宫花明写宝钗不必入宫,宝钗恨不得自己成为男子
(2008-07-22 09:41:08)
标签:
红楼梦宝钗贾宝玉秦可卿十二钗黛玉文化 |
分类: 黛琪点评红楼梦:红楼本事 |
三、散宫花明写宝钗不必入宫,宝钗恨不得自己成为男子
薛姨妈送宫花给群钗,可知宝钗入宫事已了,不需进宫,故将宫花散发。
薛姨妈语“宝钗不爱花儿粉儿”,但既然要入宫待选,则不得不预备;但是既然将新得的十二支时样宫花散发出去,则可知宝钗不需要此物矣。
此不写之写,因涉及王家制度,以及贾府、王府、薛家几层关联,以及将来宝黛争婚事宜。曹公谨慎,不肯点染,但读者却需明白作者的苦心。
关于第四回明言宝钗入宫待选,后面忽然又冰消,历来读者有不少聚讼。其实无他,作者在这里用了隐笔。
红楼梦在写作中,作者有很多东西需要埋藏,但是又不能不给读者留出线索、路径,是以也留下许多破绽、漏洞,以及前后隔离甚巨的东西,宝钗进京待选之后没有下文便是一例。
上文曾说道:薛家势力,此时不过“皇商”字号,薛蟠又如此不长进,薛家之依赖王家、贾府势力,依赖银钱力量,村蠢俗鄙可知。二尤因名声不佳而命途多戕,尤三死于名声之污;晴雯死于虚名;抄检大观园后,惜春生怕自己的名声被宁府连累,连尤氏等都要回避不见;黛玉在外负有才名;众人不仅认为薛蟠是大傻子、行货、铜商,连带着对于薛姨妈,都不过是一个亲家姨太太而已,连薛宝钗也要因为宝玉一句“杨妃”之语都要勃然大怒:而薛宝钗的名声却确实是被自己的哥哥连累,以至于王夫人跟薛姨妈内定的宝玉宝钗婚事也不敢大张旗鼓地明提,女君子如薛宝钗者得到这种待遇,令人为之一叹!此亦不写之写矣。
关于后宫选制,曹公文内半真半假,所言不多。但是历朝历代均有送选制度,清时亦然。在旗为官一定品级者,固然必须送选,但送选之制度,犹可腾挪作为,况清室选制,并不如前朝那般海选奢侈,所选者少,定时又可放出,但依然是极不人道的。
元春进宫,贾府已到末世,必有不得已处方将元春忍痛送进宫去,幸而圣眷隆厚,有此一番回光返照、末世复兴,方有此一部红楼梦。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元春方有大观园,元春犹如裙钗之君,故而文内一般所言“东风”即指元春。元春进宫受宠实属偶然,从开篇可知贾府已经败落过,而贾王两家的威势此时却非同一般,不仅史薛两家来依傍,仅仅是从林如海推荐、在宗族份上帮贾雨村谋职,竟然谋到了金陵府尹的重位,这样的威势赫赫,岂止压倒世宦,也压倒皇亲。这是命运也是偶然,一般人家女儿进宫谁能一步登天,谁敢复做此想?以为进宫便能一步登天攀龙附凤一家子威势赫赫,那是真正无知。对普通人家,没有政治企图、没有强大靠山,女儿家自然是能不进宫就不进宫。想贾府这一般人家,男子尚且三妻四妾,哪个女子敢做专宠之想。王熙凤善妒,尚且名声不好。王夫人何等家世、何等心胸才智,也不得不容下赵姨娘,赵姨娘还三天两头给她生事。在宫中,体制家法所限,女子更加没有任何自由、自主、幸福可言,若非铁定要做皇后,父兄当国丈国舅,否则没有什么好处,又何必葬送女儿青春幸福,一家子天伦之乐呢?
故宝钗进京,薛姨妈第一件事便是求贾府、王府从中做手脚,令宝钗落选,并且薛姨妈及时告诉王夫人,此钗须择有玉的方可婚配,引出后文钗黛争锋。
宝钗“古怪着呢,从不爱这不爱花儿粉儿”,一语写出了宝钗的雄心。跟宝玉的喜爱花儿粉儿爱红崇拜女子等毛病相对,宝钗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不喜自己的女子身份,反而希望自己是个男子,能够干一番事业。但是生在一个女子无所能为的时代,只能靠催促身边的男子进去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以她希望宝玉能够求取功名,导致了她和宝玉的巨大精神鸿沟。后面跟宝钗走得近的探春有同样的襟怀抱负,同声同气,是以彼此理解、扶持,成为大观园女子之中的领袖人物。跟她们一样有着男子气概的是湘云,能够自充荆轲摄政,打抱不平。这三位贵族女子是生于男子普遍污浊腐朽的时代,虽然有才,却不能有所作为。掌管着家政大权的可卿、熙凤,以及同样有着相同抱负和气概的下层女子袭人、麝月、鸳鸯、平儿,她们一例遭受的命运悲剧、人生挣扎终至于失败的痛苦,更深刻地体现了曹雪芹所要控诉的社会的不公不义,也写出了那个时代和王朝终将坍塌的必然性。
相对于这些被现实扭曲的女性,恨不得自己成为男子,要依靠男子才能实现自己的可爱女子,读者不会感到一阵深深的悲凉愤慨么?而身处其中的贾宝玉,眼见男子之堕落腐败无可挽救,而身边女子一心功名利禄的利欲熏心,他怎能不感到刺骨的痛楚、无奈和同情吗?而相比之下,那保持着女子真性情的黛玉、晴雯、芳官等,在宝玉心目中,不是更加可爱、崇高,更加具有压倒性的吸引力了吗?
宝钗不必入宫待选,则终身大事已经呼之欲出,宝玉呆子,竟然一无所觉察,可谓天真烂漫之人,心无杂邪旁念,真令人为之叹息。
只是其他人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但看作者下回写到宝玉金锁是一对儿,令人会心一笑:痴儿竟尚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