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谈:从佛祖到贾宝玉

(2006-11-10 16:14:03)
分类: 黛琪游历@新西游记
以前在看佛祖本生故事图画的时候,见他身边珠围翠绕、锦衣玉食,心里就想起红楼梦。
红楼梦里面,也有这么一般人,叫做贾宝玉,生于温柔富贵,因为爱人黛玉的病死伤心出家。
 
要讲清楚佛祖的出家渊源,说那么多深奥,其实跟贾宝玉出家的情况差不多。无非“看破看不破”。佛祖固然得到解脱,宝玉呢,果然也“一人得道七组升天”。
 
乔达摩太子得道的时代,佛教在印度已经流行了很多年,释迦将其改造发展为后来的佛教。生老病死,是古往今来人生难以承受之重,释迦生于安乐,更难承受,是故思虑终生解脱之道。贾宝玉几番历劫,彻悟后便沿着这条道路走了出去。
 
中国历史上几个有名的出家,有大清朝的顺治帝出家五台山,一说他是为心爱的董鄂妃之死而遁入空门。近代史上有著名的弘一大师,“二十文章惊海外”、风流不羁的李叔同是也,至今我还会唱他所作的“长亭外断桥边,夕阳山外山。”
 
顺治帝、李叔同,这都是经历过极度繁华绚丽后,甘心、安心归于平淡者。
 
佛教、道教,劝人修行者,委实是极平淡的人生,里面蕴藏着极丰富的滋味。只是它的根本,确实是需要一番历练,方能体味,方能归真。从佛祖生平故事便能揣摩一二。
 
试问,一个顾温饱尚且不暇的人,哪里顾得上体悟生命的虚无。悲恸实则有之,只是这悲恸往往过于具体,我们的欲念,总是从实际出出发,无法抽象,无法抽离。
 
有时候,往往难免地想,你所作的,究竟是迫于生计,生计之一种,还是另外的选择——譬如心性,譬如热爱,譬如,别的不那么实际的东西。
 
有时候,难免有一些偏见,就是佛祖出家,贾宝玉出家,顺治帝出家,李叔同出家,我能理解——他见得多他才看得破啊。至于我等,至于你、你、你,尔等大俗人,什么都没经见过,你能看破个什么,你出得什么家呢?你哪里出得了家呢?凑什么热闹不说,而且还添乱,搞得俗人更加神俗不分了。
 
唉,这世上所有的神圣,便毁在一小撮所谓良善之辈的手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在南岭橙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