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的聊书之旅

(2017-04-17 09:25:44)
标签:

聊书

文化

分类: 好文转载
徐飞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17-04/17/09/404477_wuy_1492082295793_b.jpg
“玖玖雅集”的读书活动。 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苏轼曾这样为西湖之美所俘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是迷人的,她在变幻间展示了不同的美景。

    “玖玖雅集”也是迷人,每次活动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总能让雅友们保持着初恋般的欣喜。三年多来,“玖玖雅集”已举办了近三十次读书活动,常用的方式是“主题发言+自由交流”,两三位发言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所得,每人用时约二十分钟,之后是自由发言。但每每刚聊到兴头上,却到了雅集结束时间,就像在外玩得正开心却突遭淋头雨一般。

    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以聊书的方式进行?不指定发言人,大家就某个话题随意聊,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大家自由言说自己的阅读心得,相互激发,彼此碰撞。

    于是,我们开始了聊书之旅。没想到,这一聊,竟聊出了意想不到的精彩与收获。

    被美的事物吸引

    第一次试水,我们的话题是“发现教育之美”。这个话题是我和宽海聊天时聊出来的,他那段时间正读李泽厚的书,发现李泽厚的美学思想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多启示。于是,我便邀宽海做一期主持人。

    活动前二十天,我们在群里提前通报了此次的话题——“发现教育之美”,雅友们开始了自己的前期阅读与思考。

    那次雅集,地点选在斜塘老街的坐忘书房。坐忘书房是两层独立的楼阁,仿清建筑,廊檐飞翘,古色古香。室内原木色的书架上静静立着一些很有品质的书,橙黄色的灯光氤氲出静谧恬和的情调。为提高本次聊书的品质,我们邀请了在教育美学研究方面建树颇丰的杨斌老师。听闻雅集,老友刘恩樵也从昆山赶来。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不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中国美学至少从老子、孔子就开始了……”宽海的开场白如《美学原理》的绪论,疏朗而中肯。

    杨斌老师借陈平原教授的一段话阐述了语文美育的理念,“考虑到中学生接受知识有很多途径,并不单纯依赖语文课,我主张语文教学应该轻装上阵:以审美为中心,不戏说,不媚俗,也不自戴高帽……”他认为语文课堂并不排斥批判与理性,而要以审美为中心,就算在分析与思想中也要糅进最真挚的悲悯与同情。

    在刘恩樵老师看来,审美,是人核心素养的一个层面。“美”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教书育人要符合认知规律,才有可能创造美。教师应具有高品位高层次的审美能力,艺术化、个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卜延中老师慧眼敏锐,在议论中,他明确一点——美感与美育的区别。美感是感受,不是认识,而是体验。而美育则是一种理念与认知。

    如果说前面的发言还是水势平缓,那么到了姚铁意处则掀起了小的浪潮:“你说美育,那么语文课到底要语言文学、诗歌韵味还是社会政治、哲学逻辑?简单来讲,要修辞还是要逻辑?要诗歌还是哲学?”

    教高中的肖璐接过话茬,她为学生的理性缺席而叹息,她引导学生在演讲中发表对死刑的看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力求彰显理趣之美。教初中的小郭正好有个学生在肖璐班上,那个学生在初中阶段是写作高手,但肖璐认为她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小郭不同意了,她说记叙文可以只关注蓝印花布这些琐细的意象,文学不是哲学,不是抽象的概念。两人的争辩就像涟漪一样扩散,不少老师被卷入了讨论。

    姚铁意的担忧——“情感性的东西消失了,理性的东西又很混乱”,是非常有价值的。在这次畅聊中,我们知道,这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要用审美来改造教育教学,即便在抽象思辨中也要揉进最深的爱。

    在聊书中窥看心魂

    第一次我们聊的是教育美学这部大书,尽管聊得浅显,但大家都有被“美”照得通透的喜悦。

    寒假里,“玖玖雅集”共读李宗陶的《那些说不出的慌张》。李宗陶是记者,在思想者访谈、人物特稿、历史写作等领域均有出色作品。她的这本书还真适合作为共读之书,龙应台、林青霞、朱新建、马原、张汝伦、草婴、贾平凹、王志文等十七位受访者,呈现了时代的底部纹理与人性的多元可能。

    肖璐聊起了选这本书的初衷,她认为雅集的共读之书也应该考虑到女性阅读者的需要,除了理性书籍之外,还应该有柔软的感性之书。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呈现了时代中人们内在理性如何与外在无序、慌乱的世界相抗衡。

    “我来讲讲。”蒋涛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他聊到了朱新建,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从绘画的层面直言不讳地谈到欲望是艺术的基础,大雅往往是以大俗垫底的。他认为,欲望之火的熄灭才可能真正是造成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慌张的原因。他那看似被很多人避讳的话语,恰恰说明了蒋涛的深思、正直与负责。他聊到教育,谈到当前青少年问题出现的根源以及我们内心慌张的原因。蒋涛的声音真挚诚恳,他认定读书是基于人的状态的,未必任何时候都能进入经典阅读。

    彼时,司庆强、朱红梅、陈娟、褚宏达、方志成等适时穿插交流、调侃聊天,现场的气氛异常活跃。

    其实,大家在聊这本书的时候,聊的不是书,而是自己。聊书,让我们无意中窥看了自己和别人的心魂。

    每个人都是领读者

    此前的雅集大多由我一人来主持,而换成“聊书”这种形式后,则由大家轮流主持,如此,每个人都是领读者。主持人此前要确定好聊书的话题,而这颇有难度,因为雅友们的阅读个性不同,任教学科不同,所处学段也不同,那怎样才能找到大家共同的阅读兴趣点?我们的做法是找到“最大公约数”,存异求同,找到大家都认可、喜欢的话题。采用往上推溯的方法,找到上一层级的经典好书。在具体学科教学之上,寻找揭示教育教学原理的好书;在学校教育之上,还有人文社科经典;如果继续往上追溯,还可以找到哲学、美学类的好书。

    每次雅集都有专人负责记录,换成聊书这种形式后,给记录增加了不少困难。但还是有不少雅友主动请缨,要求记录。小方为更完整地记录,花了十多个小时,对着录音笔,整理了近万字的活动记录。小费的一篇记录稿《美学的在场》最初发给我时,也有八千多字,发在我的微信圈后,被《教师月刊》程晓云编辑看中,约稿一篇:《美学:教师应关注的阅读维度》。雅集聊书的记录者,是不是无意中也成了时代的领读者?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任何事物都既是结果又是原因,既受到作用又施加作用,既是通过中介而存在的又是直接存在的。所有事物,包括相距最遥远的和最不相同的事物,都被一种自然的和难以觉察的联系维系着。”在聊书中,我们似乎成了一个读书群落,人与书、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共生的联系。这个读书群落,还将和未来建立亲密的联系。

    (作者徐飞系“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