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枕边书

(2017-03-20 09:10:16)
标签:

枕边书

教育

分类: 好文转载
唐伟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17-03/20/10/374348_zhangp_1489045179573_b.jpg

    古人云:“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这种境界让人向往。

    笔者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家里到处都是书,有的是各路朋友赠送的,很多都是自己购买的,多少年积累下来,数量甚为可观。由于平时懒于整理,床头、枕边、书桌、阳台、厨房、厕所……几乎全被书占领。有几部大部头的书,自从上架,似乎从未启封,就像被冷落的宫女,直至白头,都未被“宠幸”。常常是,这本书还没读完,新书又来了……

    可是有几本书,是不上书架的,它一直放在我的枕边,耳鬓厮磨,朝夕相处,感情很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文学中的经典,唐诗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读诗应该从唐诗起步。欠缺诗的品质,而去写作或者鉴赏,一般来讲,可能会美丽不起来。

    《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是我常常翻阅的一本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举世公认的诗歌瑰宝,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我想,不是浏览,不是浮光掠影,更不是走马观花,而应当刻骨铭心地去读。熟读,一定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唐诗的精华真正吸收到自己的血液里去。最近中国诗词大会非常火,充分说明了诗歌的魅力所在,因为它引发了中国人沉睡的诗意,激起了国人的共鸣。

    其实我很喜欢散文,喜欢那种语言质朴、表达简单且不乏深邃思想的接地气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苇岸 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这本书伴随我近20年了,是我非常珍爱的散文集。苇岸被当代学者林贤治称为“20世纪最后一位圣徒”。这本薄薄的14万字的小册子,是作家苇岸一生作品的集结。14万字,让我对他立刻陡增一份敬意和崇拜,他是一位惜墨如金甚至是惜墨如血的作家。说到底,作家和作家较量,不是比数量,比的是质量。一流作家,不是学习如何写,而是学习如何写得和别人不一样,这一点从苇岸的身上明显体现出来。他自称是“大地上的观察者”,我们从他的文字里感觉不到一点浮华和圆滑,他用最朴素、最简洁的文字,描写他所观察到的大自然,春温秋肃、日月星辰,特别是动物和植物,更是苇岸钟情的写作对象。从这些温暖人心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苇岸那颗善良、谦卑、友爱、宽容的心,在今天的作家中显得难能可贵。

    我极为珍爱的第三本书是《周作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周作人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作家,客观地讲,他的散文创作,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有人说周作人是民国以来读书最多的一个人,他博学、聪慧,文章自成一家。后人把他的艺术风格总结为“平和冲淡”,那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那平和冲淡的抒情特色,那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就像一杯苦茶,细细品味,真的妙不可言。他的散文风格和鲁迅的散文风格截然相反,说白了,周作人的散文是一种闲适小品,看似简单,其实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难学。

    宋人黄庭坚有句话:“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我赞同黄庭坚的观点,泱泱书海,汗牛充栋,穷其一生,能读几何?何不选择几本枕边书,白天装在口袋里,晚上放在枕头边。

    (作者:唐伟,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蒋集九年制学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