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我和学校其他领导及老师们一道在校内听了一节L老师一堂高中数学课。执教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语言风趣幽默,体态语言丰富,讲练结合,总体上看,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要说课堂的不足或需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课堂导入“激趣”不够。这点也是我们大多数课堂的通病。其实,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相对数学课来讲,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问题导入,以问题导向引入新知。此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列举同学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的例子,也是导入新知的不错选择。当然,一节新课,也是可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即直奔新知主题的。但在我看来,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吊吊胃口,点燃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第二,要给学生“试错”的机会,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此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步骤,“牵”着学生一步步完成。尽管布置给学生有当堂练习,老师生怕学生犯错,在学生独立答题过程中,教师一直在给学生不断提示,唯恐学生不会答题,或在答题过程中学生会“卡壳”。教师孰不知学生新知的掌握以及各种解决问题技能的提升,假如通过学生自己多次“试错”,效果往往比教师填鸭式灌输给学生好得多。
“试错”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桑代克教授。桑代克通过开展饿猫开迷箱的实验,形成了联结主义心理学。饿猫开迷箱的实验大致步骤这样的: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一个实验迷箱里,箱子的门紧紧关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启开。开始的时候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尔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
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他从饿猫需要拉动绳索逃出迷箱逐次尝试的曲线得出结论,动物的谢谢过程是通过尝试错误而逐渐发生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