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朝猛
又是手机惹的祸?据媒体报道,2013年9月16日,江西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因不满手机被没收,遂将班主任孙某捅死。此悲剧的发生,引发了我们对学生手机使用管理的另类思考。寻求学生“手机问题”解决之道,需要我们跳出现有的定式思维模式。
纵览海外,尽管各国国情不同,文化迥异,但在治理学生使用手机方面却有共通之处,梳理起来,主要的做法有:一是通过国家或地方立法做好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的顶层制度设计;二是通过制定易操作、易检验的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刚性校规;三是通过学校与家长的正确引导,在自由和秩序间保持平衡,允许学生在学校有条件地使用手机。或许国外的一些成功做法能有助于我们打开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另一扇窗”,也许能助力我们探寻到真正解决“手机问题”的新路径。
学生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校园影响学生学习,是世界各国教育管理者共同面临的难题,但各国对此所采取的政策宽严尺度不一,做法迥异,现粗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迄今为止,比较而言,英国对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管理最具严格,主要采取立法的手段进行管理。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英国教育标准局已于2012年宣布,拟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这是英国教育部门发起的改进学校纪律运动中的举措之一。
英国教育督查主要负责人迈克尔·威尔肖爵士表示,课堂经常被搅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使用手机所致,这种课堂乱象局面必须整治。在回答媒体的采访时,这位前校长透露,英国教育标准局将从2013年秋季起开始在学校实施一项更加严格的督查制度。根据这项新的制度,如果学校未能遏制课堂上学生利用手机发短信、接听电话或上网,学校将被教育督查部门记载并问责。
在英国还未正式实施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之前,目前英国中小学管理学生手机使用主要依靠制定严格的校规来进行规范使用。全英最好学校之一的里丁肯德里克学校校规规定,带到学校的手机必须关机,并且在校期间不可以被老师看到。学校不对类似物品的安全负责,责任需要学生自负。
目前,美国、德国和法国管理学生使用手机主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校规,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进行刚性的约束。美国大多数学校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同时规定,除非是非常紧急情况下,大多数学校是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课堂的。为了有效治理学生使用手机,美国有一些州的学校都制定有《学生手册》,其中内容包括手机使用规范。对学生必须遵守学校手机使用相关规定,家长必须签字以督促学生遵照执行。
据报载,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非常支持两个女儿的学校有关使用手机的规定,玛利亚只有在周末才可以使用手机,尽管两姐妹都拥有电脑、iPad等,但是不允许违反学校规定带着手机上学。
在德国,学生不可以自由在学校内使用手机。各州没有明文法律规定不准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但各中小学制定有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校规。学生只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手机,且使用前需经过老师的同意。如果老师发现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将被没收。被没收后的手机一定需要家长来学校亲自领取,无论是第几次均需家长亲自来校领取。家长如不来领取,手机将不还给学生,直至学生毕业后方可本人到学校领取。
法国中小学同样不准学生上课带手机。为了防止学生上课玩手机,每个班都设有类似超市存包柜的手机存放格,学生们在课前自觉把手机关机,放到写有自己名字的存放格内。一旦发现学生上课使用手机,老师会立即收缴。
在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方面,可能日本做法比较人性化。为指导好中小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日本文部省和各地教育委员会都定期开展学生使用手机调查统计,调查对象除学生以外,还包括学生家长。
可以说,在引导学生科学与合理使用手机的问题上,日本学生家长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全日本家长教师协会(PTA)发布的2011年度有关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5.7%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认为学生配备手机“不必要”;小学五年级学生手机持有率达23%,比前年增长3.1%;初中二年级学生手机持有率达45%,比前年增长4.8%。这个调查数据告诉我们,日本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和初中,学生拥有手机量是偏低的,携带手机进校园的数量也相对较小,这给日本中小学教育管理者治理“手机问题”减轻了负担。
以上国外做法我们不能盲目照搬,但却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完全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到学校并不可取,完全采用“堵”的方式来治理“手机问题”也无济于事。
如何管理好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等,除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外,更需要我们历练出管理的大智慧。其实,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的管理彼此并不相悖,关于学生手机的使用,只要我们肯想办法,完全可以寻求到既有利于学校教学管理,又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权益这样两全其美的解决问题之道。
(刊于《学校品牌管理》2013年第10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