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朝猛
来源于2012年11月1日《广州日报 》上的一篇题为《 老师吐槽:作业多,学生苦;作业少,家长忧》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来自不同的群体都在纷纷发声,其实,关于我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已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大家还曾记否,针对我国学生课外作业过多广遭诟病之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面对媒体风趣地说,他们家她的小外甥女最累,因为每天都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很多作业。
事实上,老师吐槽:作业多,学生苦;作业少,家长忧,它所反映出的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矛盾集合体。在现行考试制度下,面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各种以分数挂钩的所谓绩效考核,教师很无奈,诸多教师认为,“课内损失课外补”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成绩的好办法,所以只有给学生多加量布置课外作业,这样学生肯定会很辛苦。当教师给学生少布置作业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唯恐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的家长,大多会哇哇叫,担心因课外作业的减少误了小孩的前程。
如何协调好老师与家长对学生课外作业布置多少的问题,避开学生不谈,其实这里面至少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三个主体,惟有这“三驾马车”朝着共同的目的地,各司其职,我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缓解。
很有意思,去年暑期笔者赴美参加小孩的大学毕业典礼,顺道去访问了家住芝加哥的高中同学。他的二女儿在上小学三年级,我翻阅了小朋友的课外作业记录簿,老师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有20分钟的课外阅读,数学作业是20以内的加减法,的确作业量很少。为此,我感到很纳闷,专门查找了有关美国如何控制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的文献资料。
美国哈里斯·古柏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认为,课外作业与学生的成绩密切相关。并且发现:小学阶段的课堂指导学习比做课外作业效果要明显;在初中阶段,做课外作业要比课堂指导学习的效果明显;在高中阶段,做课外作业的效果最好。此外,设计不当的课外作业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美国所做的研究表明,课外作业有利有弊,是把“双刃剑”,作业布置的度与质的把握至关重要,尤其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和精心的设计。
为帮助学生减轻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政府或学校是第一责任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出台相应的制度或规定,更重要的是执行与落实到位,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责任人实施问责,并做出相应的处理。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些中小学就有明文规定,三年级以下学生的作业量一天不能30分钟;高中生的作业时间也应控制在2小时以内;如果可能,节假日和周末尽量不留作业。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学生课外作业量的相关规定,起到了一些效果,但还应加大执行与监管的力度,使适量布置课外作业成为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还应把好教师订阅教辅资料和习题集的关口。学校要大力倡导课外作业“校本化”和原创“学案式”的课外作业。
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师是中坚力量。教师改变不了现行的考试制度,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下功夫。在课堂上坚决摒弃教师的独角戏,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江苏洋思中学的“当堂训练”值得效仿,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与完成家庭作业。作业要“变脸”,坚决反对机械重复训练。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上做文章,要精选习题,主要对“母体”知识或主干知识进行训练。同时,教师可为不同学生分层布置与“度身定做”作业,能力强的学生可多做一点,能力差的完成基本的作业。所以,教师的作业设计既要有必做部分,也要有选做部分,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业需求。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指导,教给学生提高完成作业的速度与准确度的技巧,努力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
学生课外作业减负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呼吁家长在对待学生课外作业多少问题上要理性。题海无边,题海战术不是万能的。不要揠苗助长与无限拔高,不要盲目攀比要求子女除完成学校作业外,还要求小孩另外完成家长的“私货”。
为使学生在快乐中作业,在作业中成长,不妨引用美国学者对于家长的建议:1.保证孩子每天晚上都有一定的课外作业时间;2.过问孩子对课外作业的要求是否理解。如果不理解,要与孩子一起示范解决一至两个类似问题。3.让孩子把教师批阅过的课外作业拿给自己看,以便于对孩子哪里没过关,哪来掌握得很好都做到心中有数。4.与教师保持联系,经常了解孩子班上情况,包括一个阶段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主动请教师如何做孩子学习的支持者。5.始终确信一个事实: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做好同一件事情,即帮助学生学习。6.在家长和孩子都不能理解课外作业要求时,在孩子进行课外作业遇到家长也不能提供帮助的时候,切记不要害怕跟教师联系。7.任何时候都不要替孩子做课外作业,而是要帮助他们自己完成。8.让孩子们知道家长对课外作业非常重视。即便是孩子写作业家长不在身边,当家长回到家或有空时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把作业过目一遍。9.对孩子作业的进步要慷慨地当面表扬,并且把发现优点和予以表扬形成一种习惯。10.让孩子把得意之作收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代表作品集”。11.向学校询问在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建议与指导。12.
帮助高年级孩子合理规划课外作业的日程与进度,做好过程中的督促与支持。
(刊于《学校品牌管理》2012年第1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