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国:童言无忌话“理想学校”

(2012-07-09 10:46:21)
标签:

英国

心仪

学校

征文

评选

教育

分类: 比较教育

                                    文| 罗朝猛

2001年,英国《卫报》发起“我喜欢的学校”(The school I’d like)征集评选活动,邀请英伦三岛在读的中小学生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理想学校的蓝图。活动的消息一经发出,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学生们纷纷通过电子邮件,以诗歌、短文、图片等形式,描绘他们喜欢的学校的样子。超过15000名学生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是全校参与,有的是全班参加,也有的是以个人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

《卫报》邀请教育专家对所有参赛的作品进行评审,提炼出了八条具有共性的条目,以“学生宣言”的方式加以公布。

综合起来,“我喜欢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

一所漂亮的学校。有玻璃屋顶,阳光能照射进来;有整齐的教室和色彩明亮的墙壁。

一所舒适的学校。有沙发和豆袋椅,地板上有坐垫;桌子不会划伤我们膝盖;有能抵挡强光的百叶窗;有安静的教室让我们能静下心来。

一所安全的学校。需要刷卡才能进校门,配有防范被欺负的警报器,开设急救课程,当我们有烦恼时能有人可以倾诉。

      一所倾听的学校。学生能参与学校的管理,能代表班级发表意见,能有机会投票挑选老师。

        一所灵活的学校。没有正规的课表和严格的考试,没有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没有整齐划一的课程,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把时间花在喜欢做的事情上。

一所连接社会的学校。学生在丰富的经历、实验和探究中学习,常会实地探访历史古迹,老师对他所教的内容有着很好的实践经验。

一所尊重人的学校。在那里,学生不会被看做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在那里,老师把学生看做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那里,学生可以跟其他的成年人自由交流;在那里,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重视。

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学生可以进入学校以外的天地去学习,可以去照料动物,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探索。

    一所全纳的学校。无论男孩女孩,无论背景差异,无论能力大小,都可以在学校学习。学校不设年级,学生不用互相竞争,只需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

综合英国学生所描绘的他们心仪的学校,他们认为应该是这样——

 

   ——每个孩子都拥有足够的铅笔和书籍;

——拥有笔记本电脑,既可在家里也可在外面继续学习;

——教室拥有饮用水,操场拥有类似矿泉水一样的软饮料;

——拥有训练用的校服,男孩女孩戴和着不同的棒球帽和羊毛运动套装;

——拥有清洁卫生能够锁住的厕所,里面配有卫生纸和肥皂,可以冲水但不是那种链条冲水槽;

——拥有快餐式的学校晚餐,不需要劳驾烹饪晚餐的女士;

——拥有足够大的置物柜储存我们的东西;

——拥有游泳池。

10年之后的2011年,《卫报》再次发起“我喜欢的学校”征集评选活动,来自英国各地的关于孩子们所喜爱的学校的想法邮件和信件等,雪花飘似地飞进了《卫报》,孩子们的想法涉及范围之广,从奶牛到课后俱乐部等。《卫报》专门抽选了10名学生组成监督与编辑小组,参与了整理学生们的征文工作,梳理起来以下是他们的宣言:

  活跃:拥有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包括柔道、舞蹈、空手道、足球、攀岩和游泳。还应拥有配备有攀爬框架的操场和可以了解大自然的树上小屋。

 “ 攀岩可能有助于你的教育,因为你不得不思考应该把手和脚放在何处。”

镇静:拥有一间使人能静下来的房间;用音乐代替铃声;拥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在里面在娱乐的时间可以画画、阅读和玩棋盘游戏。

舒适:拥有装豆布袋、够大的椅子、够小的椅子和拖鞋以及可以储藏东西的私人空间。那里夏天应提供冷饮,冬天应提供热饮。

 “毛茸茸紫色地毯,我们可以只穿袜子在上面行走。”

创造性与丰富多彩:拥有很多房间来创作与展示艺术作品;把走廊与餐厅的墙涂上鲜艳的颜色;教室鲜花簇拥。

 “我想让黑色、橙色和灰色远离我们学校。”

专家:拥有那些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能使学科变得栩栩如生的教师,拜访名流并与之对话了解他们所作所为。

“ 我们想拥有斯蒂芬·霍金来教我们的理科。我想要戈登·拉姆齐来为我们烹饪午餐,但他得向我们承诺要封掉他的嘴。我想要贝斯·库珀来教我们历史,因为据网上资料,她是迄今活在世上年龄最大的人,所以她可以向我们讲述她的一生。”

弹性: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己心仪的科目,除了数学和英语之外没有其它强制性的学科;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艺术与体育活动。

“倘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思考,应留给我们充足的时间来完成。”

友好:拥有说话和风细雨而不吼叫的教师;拥有能与之谈话的教职员中的特殊成员。应该被允许在课堂上能与朋友和“同党”坐在一块。

“最酷的事情就是友谊‘长凳’。无论是谁坐在那里很伤心,当有人走近他们并总是关心地问怎么了,此时一个拥抱将驱散他们的悲伤,他们便开始一起玩耍。”

倾听:拥有班级论坛来表达观点;拥有机会来和老师进行私密的交谈。远远不只是倾听,老师能认真对待学生的评论,最终带来些改变。

 “我想拥有一个建议箱,因为我们可以和校务委员会彼此分享不同见解。”

兼容:那些成绩各异、能力、背景不同的学生能在一起学习。每个学生都应安排在一间房子里学习,允许有机会进行小组学习或单个做功课。

 “我认为只把那些擅长编写故事同学的作品展示在学校大厅是不公平的。我认为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应展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每个人都没有疏离感。”

国际化:拥有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食物;教室拥有来自全球的学生;拥有出国学习和了解他国文化的机会。”

 “午餐时分,一份份纳米比亚、中国、印度和法国食物风味的自助餐供应在形状似花的盘子里,我们一边享受该国的美食,一边听该国的音乐。”

户外:历时两周的修学旅行(没有任务单),照料像鸡、羊和马一样的动物;利用温室种植水果和蔬菜,在学校享用或出售来筹集基金。

技术:拥有iPad来阅读和学习;用MP3播放器放音乐在课间放松自己或当独自一人学习时来帮助集中注意力;把家庭作业用U盘保存(节约纸张)。

 “应拥有用于课堂的数字录音机,假如你中途去上厕所,回来后仍能赶上你落下的内容。”

英国学生认为,他们最好的学校应是——

 ——没有家庭作业(所有的功课都在学校完成)

——弹性作息时间表

——长达一小时的午餐时间

——允许带宠物进校园

——开设急救课

——可选择展示个性特长的校服

——成立涵盖多种学科的校外俱乐部

——供应热的晚餐

——人手一部iPad

——拥有足球场

——少量的测验(但不是完全没有测验)

    面对同样主题的征文,穿越10年的时间,最具有共性的是,2001年和2011年的征文,孩子们最想改变的是课程表。2011年孩子们抱怨最多的是“灌香肠”式的“千人共用一把尺子”的学校教育。两次征文所反映的最大不同在于一是硬件二是权利意识。2001年,孩子们渴望拥有笔记本电脑,但到了2011年他们想拥有的是iPad 。当下的英国学生大胆宣称他们拥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而在2001年,学生们的权利意识远远不如现在。在2011年的征文中,一个名叫雷切尔·邓加特的12岁学生这样写道:“孩子们应该与老师平等,他们的意见需要被每个人所听取。”

    总体说来,两次征文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重塑学校活动的热忱,为孩子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按照孩子们自己的说法,此项活动犹如给他们“租借了一只能倾听我们声音的耳朵和搭建了一个发表我们自己想法的平台”。有学生提出他理想中的学校应修建在“水下、地下和太空三个不同的地方”。有个叫克雷尔的学生建议,每个学生都应在自己班上的墙壁上画点什么值得纪念的东西,等他们长大成人后好重温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有一个名叫安德鲁的学生提出“还应该容许学生以投票的方式来评选出他们最不喜欢的老师”。

     《卫报》2011年的评选活动,在继续开展“我喜欢的学校”评选的同时,还开展了寻找与走访活动,希望能找到符合“学生宣言”所描绘的学生喜欢的学校的现实样本。不少学校对此作出了积极响应,包括相对贫穷教育质量并不高的翰顿学校。该校坐落在北伦敦,现有学生1300名。翰顿学校把反映自己学校是学生心目中理想学校的素材制作成光碟寄给《卫报》,力争能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正如该校有名9岁的学生帕雅莉·戈帕尔所说,不是学业成绩使这间学校显得特别,而是其“氛围”。位于英国南部汉普郡的纽兰德斯小学以打造愿意倾听学生声音为目标的理想学校,正如该校校长麦卡锡所说“因为孩子们脑子是新的不是旧的。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是学校的哲学信条。”他们还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国际化的。为此,该校打算与非洲肯尼亚的学校建立姊妹学校。

    《卫报》相关负责人声称,面对学生们所提出的这些有关他们心目中的好学校的想法,他们不仅仅是纯粹为了征求学生们的想法。他们允诺要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他们将把孩子们的宣言呈现给那些影响舆论的人士,以征求他们的反馈意见。

     征文活动结束后,《卫报》精选了部分作品,结集出版了《我喜欢的学校:小孩和青年人对21世纪教育的反思》(The School I’d Like: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Reflections On An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给该活动的组织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尽管各国制度与文化存在差异,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学校也会有别,但是《卫报》“我喜欢的学校”评选活动至少可以为我们重塑学校形象和打造理想学校提供另一种视角——通过孩子们的声音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打造出多所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喜欢的学校,我们任重而道远。

                                      (刊于《上海教育  环球时讯》2012年第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