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全民动员给孩子个安全的校园

(2010-06-15 00:12:04)
标签:

日本

校园

安全

对策

教育

分类: 教育法学

 

 

在自诩为安全王国的日本,在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中小学校园内, 200168,一名叫宅间的中年男子持刀闯入大阪大学附属池田小学,制造了震惊日本朝野与国民的“池田小学杀伤事件”,导致8名小学生死亡,15名小学生和3名教师遭受不同程度的砍伤。这一惨痛的血案打破了日本“治安天国”的神话,引起了日本政府对学校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相继出台与修订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强化了学校安全教育,构建起了各方通力合作的学校安全网络体制,从而增强了全社会应对学校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

立法建制:依法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

为保障儿童安全地接受教育的权利,早在19584月,日本就制订了《学校保健安全法》,为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该法于20086月又进行了修订。该法共有四章,涉及学校安全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三章“学校安全”,其主要内容有:第一,为保障学校安全学校设置者的责任与义务。第二,学校安全计划的制定 :为确保学生安全,学校要对其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对学生学校生活(含上学、放学途中)及日常生活的安全进行指导;教职员要参加安全方面的进修学习;学校要制定安全方面的计划。第三,确保学校环境安全: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学校设施设备要努力完善,发现隐患要及时向学校举办者反映。第四,危机发生时的紧急应对:当危机发生时,首先,教职员对要采取的应急措施的具体内容要熟知、流程要清楚; 其次,校长要知会和训练教职员学会在危机发生时如何应对与采取有效措施;再次,学校要对危机事件发生后所受伤害的学生及其家人给予进行心理干预的支援。第五,学校与地方及相关机关的合作:与学生的监护人、属地管辖的警察署及其他相应的机关团体、当地居民等连携。

为解决其他法规中关于学校安全存在的不足,为了更进一步明确国家在保护国民生命安全问题上应起到的作用,为了保证国家责任和作用的法制化、明确化和固定化,日本于2006年出台了一部专门的《学校安全法》(草案),制定该草案的基本宗旨是:为保障儿童、青少年安全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努力履行保证学校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在学校教育中,应当最优先保证儿童和教职员的生命安全。该草案分四章共26条,《总则》开宗明义提出了作为学校安全基准制定主体的国家和政府的义务,作为学校安全管理义务主体的学校设置者及学校本身的责任和义务。该草案提出由国家制定学校安全最低标准,成立“学校安全基本计划审议会”,负责策划与制定国家级学校安全政策,设定学校安全的各项标准,对地方和学校进行管理;该草案还提出设置“学校安全职员”,配备专门负责保卫学校安全、进行安全管理和检查工作的专职人员,并要求国家必须承担 “学校安全职员”和学校安全研修制度和设置所需要的财政开支。

从《学校保健安全法》颁布到《学校安全法》(草案)的出台,再到《学校保健安全法》的修订,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政府一方面站住法律的高度在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在着力把学校安全保障从政策、人员配备、经费支援等从法律的层面使之更加具体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未雨绸缪:学校坚持“两手抓”校园安全

为打造“安全、安心”的校园,为推进校园安全工程,日本各级中小学及幼儿园坚持“软”“硬”两手都硬很抓校园安全工作。

所谓“软”,主要是指建立起进行校园安全教育的体制与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学校一般都成立有学校安全委员会及相关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学校安全事务、制定各种有关安全计划、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在工作分工方面,校长是学校安全的总负责人,主要负责学校安全计划整体推进,引领教师对学校安全工作理解重视,促进教师间信息交流,使教师深感守护学生生命责任重大;年级主任、学科教师负责学生安全教育、安全指导与实践;学生指导主任负责学生上学、放学及校外活动的指导;研修主任主要负责对教职员进行有关学校安全方面知识的培训;安全主任全盘具体负责学校安全工作,保持与地方相关机关的联络。

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安保计划和危机管理手册,依据实践的成效进行不断修订。各级学校都制定有详尽的可操作性强的学校安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教育有关事项、安全管理有关事项等,学校一般都遵循“计划(Plan)、实施(DO)、评价(Check)、改善(Action)”的步骤来寻求计划的落实。与安全计划配套的还有校园安全日常检查细目表,主要用于学校进行自查与自我评价。为确保学校安全计划落到实处,日本文部科学省坚持每年一度对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有关学校安全情况的专项调查。以文部科学省最新(2007年)公布的数据为例,学校自主制作有“危机管理手册”的学校占84.7%;教职员参加防范研修与训练的学校占83. 3%;为学生设置“防范教室”和组织学习进行防范训练的学校占79. 6%;坚持实施安全状况自查的学校占91. 9%;与家庭、地方、相关机构通力合作的学校占79. 4%;地方志愿者坚持在校内外巡逻的占67. 4%;与地方警察署建立起了联动体制的学校占89. 7%;制定有防范不明身份人员非法侵入校园应急体制的学校占96. 7%;安装有防范监视系统的学校占69. 6%

第三,为学生编制实用性强的安全与应急行动指南,建立学校周边安全隐患台帐,让学生全面了解周边治安状况,推行“体验式”安全教育。日本中小学利用“综合学习时间”都开设有预防安全事件的课程,教给学生一些安全教育的常识,诸如:教育中小学生不要走行人稀少偏僻的道路,上学、放学要结伴而行,与陌生人打交道保持应有的警惕,不要跟不相识的人走。“不许学生单独一人玩耍”,“不许学生单独一人乘电梯”等。有的学校还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开辟有“防范教室”,邀请教职员与警察官协作给学生授课,不断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定期不定期举行一些具有实用性的安全防治实战演习,已成常态。

所谓“硬”,主要指添置与完善防范校园安全事件的设施设备,构筑起防范不良分子非法入侵校园的“铜墙铁壁”。

第一,对学校及周边进行“全副武装”,在学生上学、放学路途、儿童公园等地,安装紧急时刻用的红色灯、响铃、有线通话装置和报警用的摄像机等。东京都某区为区内所有的小学和幼儿园配备了警棍、催泪喷雾器和钢叉等。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起了完备的防范录像监视系统,充分发挥其预警与防范的作用。

第二,加强校园安全设施设备的日常排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经常组织对校门、围墙、防范灯、校舍门窗、学校出入口、锁的状况进行检查与安排维修;对警报装置,防范监视系统、通讯器械(校内紧急电话系统、与警察和警备会社联络系统等)设置在应急情况下实际运用情况进行检查,检验其与警察和警备会社联络系统是否畅通;对校园进行全方位排查看是否存在有安全隐患的死角,探明是否给不法分之非法侵入校园的可趁之机。

第三,为学生配备有效的联络与防范的通讯工具,常见的有:利用IT机器,监控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管理系统;给学生配备可以随时显示其所在位置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联络装置,如遇不测,一按联络装置就能够马上知道学生在何地遇到了危险。

第四,实行严格的门卫制度,对所有来访人员进行如实登记,使具有危险可能的人员不能进入校园。学校开放时,大多数学校都会把开放区域与非开放区域严格区分开来,防止非开放区域不明身份人员非法侵入。为确保开放时学校安全,学校都会邀请PTA和当地住民志愿者对学校进行巡视。

各方联动:着力构建立体“安全防护网络”体制

日本中小学所发生的多起恶性伤害师生案件,业已证明光靠学校“单打独斗”地进行安全教育、举办防范讲座和开展防范演练等老一套对策是远远不够的。血的教训还告诉人们,政府不能把守护学校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职员工,完全依赖先进的防范设备来保障学生的安全,结果证明是无效的。 在“池田小学杀伤事件”之后,该校在近330个地方安装了紧急按钮,教学楼外还安装了可感知外部侵入的传感器等。面对先进的防范设备,一些家长认为,如果周围的大人没有危机意识,无论多先进的设备都会形同虚设。他们希望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安全环境的完善。

日本社会深刻认识到,确保校园安全需要标本兼治,需要全民总动员,需要诸部门的大力合作与共同设计来推进安全防范工作。为方便保护儿童安全进行对策研究,200512月,日本政府成立了由内阁府、警察厅、总务省、法务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等9个机关事务担当局长构成的对策关系省厅联络会议机构。经过近10年的探索,日本已建立起了学校与地方、家庭、有关机关等的多方联动的合作体制与应急机制,为保障校园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加强学校与安全有关的专业机关团体联系、沟通、交流与合作,各地都成立有“地方学校安全委员会”,地方、家庭、教育委员会和相关机构各司其职,但又紧密配合。学校与外界建立起了有效的通讯网络,主要包括,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区、学校与警察署,学校与媒体等。

在有些地方,地方的大人( 自治会、老人会、妇人会、青少年委员、町内会、PTA)主动担当起了负责护送小孩上学和放学的任务,“老人特工队”、“妈妈特工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已成为取代学校警卫队的学校守护神。大阪市教育委员会的职员们经常在学生上学放学时开着巡逻车在学校周围巡逻,为学生提供保护。有的地方教育专员穿着便衣定期到学校周边巡逻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在有些地方,当地主动为学校周边、街道安装监视摄像头;设立“救助学生商店”、成立“保障学生安全看护队”、“保护学生之家”等民间组织机构;紧急时刻普及与扩大“小孩110之家”范围

2006年版日本警察白书显示,地方自主成立学生上学、放学途中保护团体达12816个;防范学生安全志愿者团体达19515个。

针对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 20052007年三年间日本地方增加了1万警员。在学校、幼儿园等儿童经常活动的地方,设置“警察巡逻区”并立标志牌,严格控制校外人员进入学校。

日本家庭也非常重视对小孩进行安全教育。各级教育委员会都会把编制好的相关家庭安全教育资料免费提供给学生家长供其对小孩进行危险、事故防止教育,教给他们掌握防范被加害的策略。

综上所述,日本建立起了一套保卫孩子的长效预防和善后机制。日本经验告诉我们,加快我国《校园安全法》的立法工作已刻不容缓。确保校园安全,我们不仅要警钟长鸣,不断增强安全意识、锻炼应急能力,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和识别那些潜在的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确保校园安全,在强化学校是保障校园安全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更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责任与义务,更需要举全国之力,上下联动共同打好校园安全保卫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