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力和口语之间的关系

(2008-08-18 15:08:05)
标签:

学英语

听力

口语

英语的口音

教育

分类: 老迷糊谈语言问题

许多学生和朋友常问如何提高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事实上这两个技能之间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在教学上我们常常把这两个技能割裂开来,比如单独开设听力课和口语课,似乎这两个方面可以分别进行,于是导致了两个后果:1. 不会与人交谈。与人交谈是双向的交流,如果有问无答,或所答非所问,交流就无法进行。2. 口语课觉得没话可说,听力课觉得很多东西听不懂。

 

听力和口语之间的相互促进表现在:1. 在口语中主动模仿听力材料,使自己的口语表达接近听力材料中的语言和说话方式,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2. 自己的说话方式越接近外国人的说话方式,听力理解也就越强。试想:如果你的说话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又怎能听懂别人的讲话?这和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类似。

 

当然,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口音问题。就汉语普通话而言,口音和方言的不同之处在于口音是介于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一种中介语,是说话人在普通话不标准的情况下尽量接近普通话的一种努力的结果。有口音的普通话通常是在发音上或说话方式上与普通话具有比较系统的差别,只要我们熟悉了这种差别就能够听懂。学外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英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在口音上有区别,印度人、德国人、法国人在说英语时口音上也有区别,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说英语也有相应的口音,甚至北外的毕业生和北语的毕业生说英语也有不同的特点。人们在听懂不同口音时是有一定容忍度的,超出这一容忍度就会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我们在学外语的时候,要注意这样两个层面:

 

1. 要首先掌握核心的口语表达方式。我之所以用“表达方式”而不是用“正确的发音”,是因为这里面不单单包括“正确的发音”,还包括语流音变和习惯用法。所谓语流音变就是在语速比较快的时候,许多发音和语调发生的变化,比如英语中的连读、弱读、失音现象等,汉语中的两个三声字连续出现时前一个字变为二声等。在学英语过程中,连读、弱读、失音现象是导致听力困难的主要障碍。掌握核心的表达方式还包括能够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士在试图说“英语普通话”时可能带出的某些口音,比如英美人在一些元音上的主要差别等。

 

要了解核心的英语语流音变并不难,只要在听力时多体会多模仿就行了。我曾为外研社引进的一套外国听力教材Top-up Listening写了详细的语音注释,出版时中文书名定为《壹佰分实境英语听说》,主要出自三个考虑:一是原书中的练习对英语的语流音变很重视,而这是我国学生在学习时比较薄弱的环节,可以说抓住了一个学好英语的关键点,因此这套书值得引进。二是加上详细的语音注释和解说有利于我国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在其他地方无法系统学习到的知识。三是这套书不但对练习听力有好处,对练习口语也同样有好处,听力和口语不应该再分家。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就是原来的录音由于语速比较慢,有些地方的语流音变并未体现出来,所以有时教材中让学生练习、注释中解说了的音变点,在录音中反而没有表现出来。但这些知识是有用的,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听懂语速更快的英语,也有助于学生更为流利地进行英语表达。

 

听力和口语之间的关系

 

2. 在掌握了核心的口语表达方式以后,逐渐适应各种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国家人们说英语时的一些典型口音。英语作为一个国际语言,会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不标准的口音也越来越普遍。许多英语很好的学生一遇到这种情况就不知所措了,比如在90年亚运会时,我带着一些学生在英东游泳馆担任服务工作,弟子们第一天上岗的时候,我的一个得意弟子就拉着一位日本记者找我,说“你听听他要干什么”,只听那人口念“呆来崩,呆来崩”,我就告诉我的学生,他要找电话,你带他去吧。弟子恍然大悟,原来他想说“telephone”。此后的问题这位弟子就没再来找过我。后来我的一位同事在跳水裁判席作翻译,突然俄罗斯裁判朝她说:德令克,德令克。她楞了一下,马上反映过来:半天没上水了,于是赶快叫给裁判席送水。。。其实这些口音往往都是有些系统特征的,一旦反应过来,类似的情况就容易解决了。

 

在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使用的国外语言学的教材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各种国家的词汇或句子,弟子们常常觉得头疼,于是干脆忽略这些奇怪的词语或句子。其实,如果你多注意一些各种语言的词汇构成,主动去发现这些语言音节的组成结构,就会更容易理解他们说英语时候的口音现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