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留守儿童家长政府全社会 |
分类: 教育随笔 |
6月18日,“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在京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指出,在1054名留守儿童中,有11.1%的学生与父母每月见面3~4次,32.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5次以上,11.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3~4次,29.4%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1~2次,15.1%的学生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按照留守儿童总数6100万测算,全国约有1793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约有921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6.19中国青年报)
该调查所反映的留守儿童现状令人忧虑。这让笔者联想到近日的几个悲剧事件:毕节四名留守儿童自杀、12岁留守女孩投毒杀死同学小姐妹等事件。这些事件在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有效地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让这些“特殊群体”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和生活,笔者认为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祖国未来兴衰的长久大计。而这样多的留守儿童却生活在缺失父母关爱的世界里,这势必会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调查中留守儿童的“烦乱度”和“迷茫度”之高就足见其生活环境和心理状况堪忧,改变这一现状已经迫在眉睫、非抓不可了,而且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方可见到成效。
首先,父母的抚养尤其是对孩子的心灵关爱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不可或缺的最为重要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对子女抚养或者物质支持上,更体现在对孩子心理和精神的关爱上。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经济支持,更需要心理的呵护和精神的培育。很多家长因为生计需要外出打工而且不太方便经常回家看看,这本无可厚非;但,应该妥善处理好孩子的教育和关爱问题。有条件的父母把孩子带出来一起融入城市生活最好;如果不能,也应该想方设法多回家照看一下孩子;至少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网络视频等方式三天两头地和孩子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情况,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心理,对孩子的困惑、迷茫、烦乱及时进行科学合理地干预。这是为人父母的法定责任和义务,更是孩子健康成长之必须。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当然也不是爷爷奶奶可以代替的,这点家长必须要明白。
其次,关爱留守儿童政府责无旁贷。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关爱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毕节事件之后,多个政府官员被处理的原因和法律依据。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的承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里,更应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地方政府必须要千方百计关爱留守儿童。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要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和各大城市也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摆上工作日程,尤其是帮助解决随迁儿童上学等难题,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对此不少地方已出台了一些好政策。也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农民工的心,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建设,这符合发达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第三,社会相关组织和机构应该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司法等机构,包括各级政府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相关组织要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并根据自身职责和工作特点,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学校、社区更要发挥出各自作用,同时期待更多公益组织、志愿者服务团体和社会爱心人士也积极行动起来,共同织就一张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网,力争做到立体式、全方位地呵护孩子,底线是不让一名留守儿童“出事”。对此,很多地方也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我们要善于学习借鉴和推广。比如,笔者所在地区的农村学校大都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专门机构,负责沟通家长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包括利用学校的电话与网络、视频等定期让孩子与家长顺畅地沟通。
留守儿童的物质保障固然重要,但就目前看,更为重要和紧迫的是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只有心理健康了,只有精神上不出问题,才不至于出现类似毕节事件的悲剧。让留守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是一件利家、利民、利国的极其重要的大事,让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行动起来吧。
2015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