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功利化学校思想家长尖子班 |
分类: 教育随笔 |
别怪罪家长热衷“掐尖”式教育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河南省新乡教育局近日接到举报,疑似郑州外国语学校以宏志班招生的名义在河南师范大学组织豫北地区选拔考试。教育局执法人员随后赶到现场,对考试进行取缔,但却遭到考试组织者及部分家长的围攻,并抢夺收缴的试卷等物品。(4.14中国新闻网)
对这则新闻,人们很自然地谴责该校的恶意竞争,也会对家长任性胡来持批评意见。但往深处想,事情可没这样简单。
说到底,是功利化思想促生了“掐尖”教育。
首先是社会人才观和用人观存在的诸多问题。过分看重学历,而且是只看第一学历,学历不够很多招聘考试你连资格都没有。更有只聘任“211”、“985”高校毕业的,其它高校毕业生被挡在了一些用人单位之外。专科生、职业学校生、自学获得学历者,更是无缘热门岗位。只重学历,无疑挡住了许多有真才实学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择业脚步。这实在跟古人的“唯才是举” 以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选拔标准相去甚远。
其次是教育系统没有做好均衡发展的问题。发达地区学生可以人手一台笔记本,中小学教师具备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学历者大有人在;而在偏远的农村学生食宿、道路、校舍都存在严重问题,师资的匮乏更是异常严重。即使在同一县域内,城里的学校和村子里的学校差别依然明显。学校之间硬件设施差距大,而师资等软实力更是有天壤之别。所以,择校热持续不退,学区房一直保持高位。
第三是过分看重“名利”的功利化思想促使学校的“掐尖”教育仍有市场。尽管教育部门有禁令,但尖子班仍然大行其肆,一些学校变换名称偷偷摸摸地继续办着这样的尖子班。例如,实验班、快班、多媒体班、A班……即使在没有这类班的学校,也不自觉地实施着“精英教育”,学校只关注班内的尖子生群体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实质上,这是一种可怕的“淘汰式”教育,淘汰了三分之二的学生只保留了三分之一的优等生,恐怕有些学校淘汰的更多。
第四是由于上述三点,使得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严重,热衷“掐尖”式教育。家长们很讲实惠,特重实际,在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在社会用人的功利主义引领下,家长们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条件的家长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都想方设法地让孩子进入“名校”,甚至留学国外。新闻里新乡教育局执法被围攻,正说明此举打扰和妨碍了家长们的“名校梦”,他们能不着急?
破解“掐尖教育”难题,必须逐步剔除功利化思想和对教育的渗透影响,功利化不除,怕是“掐尖教育”难止。从根本上说,我们对社会的人才政策应该重新考量,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分配制度,引导各类劳动者都能够感受到工作的尊严和体面。或许这是个大问题,需要慢功夫,但确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未来趋向。澳大利亚大学教授一般没有卡车司机收入好,德国的技工不必公务员地位低,都值得深思。类似的导向可以让人才合理分流。社会的人才观、用人观变了,家庭和学校才会更好地转变。
作为教育部门要从根本上全力在“提质增效”上痛下功夫,用较均衡、高质量的教育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这是当下教育一项非常急迫而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