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1.5 诉诸专业壁垒
(2015-03-29 08:40:24)
标签: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诉诸专业壁垒疥疮肝炎方舟子 |
分类: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
第五节 诉诸专业壁垒
短篇小说《求医》是韩寒1999年中学时的作品,写他身染疥疮到医院看病之事。以方舟子为首的质疑者认定这是他父亲所作,因为文中写的像是七八十年代的医院,病症则像是肝炎,而韩仁均正好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肝炎患者。他们使用的方法叫“文本分析”——通过分析小说内容和作家生活经历“不符”之处,论证小说不是该作家所写。此后网上涌现出了几百位文本分析“专家”。
对于这类质疑,通常可指出标准问题:“自传体小说”并非纪实新闻,考究它与生活是否相符并无意义。所谓“像是”肝炎、“像是”七八十年代等,纯属主观臆测。但韩仁均硬是想证明此事,他连夜翻箱倒柜,居然找出了证据:韩寒当年患疥疮时就医的病历卡。韩仁均把病历卡照片贴到微博上,声明:
http://s15/mw690/001ALjUCgy6R4oXI7D05e&6901.5
韩寒的病历卡
由于该医院已于十多年前撤并,这种标有老医院抬头的病历卡早就不再使用了。考虑到韩仁均没有预知能力,不可能在十几年前有意保留空白病历卡用于伪造。所以,这是个真正的铁证,足以终止质疑。当然,对心怀恶意的质疑者来说,证据就是用来否认的。
为证明《求医》是韩仁均描写自己的就诊经历,再署韩寒之名投稿,方舟子在微博上引用了几位“医生”的专业意见。
看见这些论断,你不但能领受神医们通过小说诊病的本事,还能感受到一股力量扑面而来。对,这就是专业的力量!这么多医生,从各种角度证明韩寒的诊病经历是他父亲代笔。这还算不上铁证吗?
笔者简单总结一下几位“医生”的分析。
第一位“医生”恨虚度指出,《求医》文中所写的病症从症状看,不是疥疮,而像是乙肝。
第二位“医生”lw56102则指出,韩仁均出示的是韩寒的病历本,并不是文中所写的病历卡,而病历卡在九十年代末已经不用了。
第三位“医生”喀迩娜不但肯定了第一位医生的“专业判断”,还根据自己的“从业经历”提出了不少疑点,指出文中所写的医院状况都像是七八十年代年代的,而非九十年代的。
我们先来看方舟子转述的恨虚度的论述片段:
总之,这位名叫恨虚度的神医通过分析小说诊病,声称《求医》描述的症状不是疥疮,而是肝炎。而韩寒父亲韩仁均正好是乙肝患者,他把自己患肝炎的体验写入文章伪装成了疥疮。
评论里众人纷纷叫好:“厉害!好专业!不愧是神医。”只有几个患乙肝的家伙在底下嘀咕:“痒?我得乙肝十多年了,哪儿痒了?”
看见夹杂着一堆专业术语的文章,很多人肃然起敬——虽然看不懂,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其实不必害怕,只要严格按逻辑思考,即便你没有任何医学知识,也能够看出很多问题。
将文中林林总总的专业名词砍掉,翻译成麻瓜语言,你会发现这位“医生”的标准很简单:出现没有皮疹却全身奇痒的症状,可推定为肝炎患者。回顾“陷阱逻辑”,将其变换为等价的逆否命题:如果病人不患肝炎,他就不会没有皮疹而全身奇痒。
这个论断很荒谬。就算肝炎患者会全身痒,可一大堆病都有类似症状,怎么就成了肝炎了呢?这是因为韩仁均是肝炎患者,构陷目标已经定好了,所以无论怎样生拉硬扯,都要将材料往这个目标上靠。
接着检查材料有无“信息控制”。这位医生否定文中症状为疥疮的论据是:首先疥疮有皮疹,痒处特定,而韩寒没有皮疹又全身痒,找不到痒处;其次,少年韩寒头部瘙痒,但只有幼儿患疥疮才会如此。查看韩寒原文[33]发现,所谓找不到痒处属文学修辞。原文对症状的描写——“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一片”,貌似就是皮疹,还挠得“睡衣上鲜血淋淋”。排除事实错误后,再细查论据。如神医称:
查找维基百科时发现原文是这样的:
为佐证其诊断,方舟子还附上了某专业疥疮医学网站scabiesweb的网址,它比维基百科更权威,于是我们再去该网站查证原文:
我们发现,疥疮多发区域中与《求医》所述症状吻合的头部、腿足部等部位,在神医和方舟子“转述”时被全部去掉了!头部是疥疮多发部位,婴幼儿比成人“更容易”感染,经“转述”后成了“只有幼儿患者”才会在头部感染。
笔者为此咨询了几位相关领域的医生,意见基本一致:肝炎会因药物、黄疸等诱发全身痒,但十分罕见。至于韩寒描述的腮边、腿部肿起,抓得背部鲜血淋漓等,与肝炎毫无关系,他们临床时根本没见过肝炎病人有这类情况。*
那这位神医恨虚度到底是什么专家呢?点进其新浪微博页面查看,原来是个马甲,所有文章已全部删除,简介是:“脑残病诊疗首席专家”,职业也已经变成了“作家”。相信它将来还会转职为数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师,继续“专业”地发言的。那么,上文那些专业词汇是怎么来的呢?使用搜索引擎即可,很方便。
总结这些杂乱的叙述,可知控制信息的具体步骤:
1.把专业医学网站中与疥疮相关的内容搜索出来。
2.在这些内容里,屏蔽与《求医》所述症状相符的部分,如腿部两侧、头部红肿,足部搔痒,全身发痒等,或由自己或伪装成医生的队友在关键细节进行变更原意的改写,如疥疮不会产生于少年头部,不会全身痒等,这就向公众“证明”了《求医》所述症状不是疥疮,再用同样的方法将其证成“肝炎”。
3.利用“科普作家”的标签所拥有的话语权,在媒体(如《新华每日电讯》等)的专栏上貌似专业地胡说八道,向大众反复“科普”:这不是疥疮,而是肝炎。
为什么这么做会成功?因为专业知识是绝大部分人的知识盲点。普通人没有能力调动足够的认知资源弥补,而严重依赖专家看法。在网络时代,任何人,哪怕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只要善于使用搜索引擎,就能轻松获得相应的知识片段。不需要任何系统性的学习,只要敢于大胆地胡扯,就可以冒充专业人士,做出“专业”结论,或对真正的专业人士进行批评。他们不怕被揭穿而损及信誉,谁会损失未曾拥有的东西呢?而大众和媒体是无法分辨貌似专业的胡扯的。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六:诉诸专业壁垒
专业领域对绝大多数人都是知识盲点,由于难以独立验证正误,所以远比一般情况更难察觉,因此这类讨论需要遵循规范:
1.发言者有什么样的履历和成就,证明他是相关领域的专家?
2.该专家是否具备信誉?是否愿意署名担保其信誉?以前有没有利用专业壁垒故意骗人的记录?
3.专家的中立性如何?是否与某一方利益相关?其专业论述的目的是向大众普及知识,还是为了攻击特定个人?
4.专业知识和专家论断是否由媒体和非专业人士“转述”?
5.持另一方立场的专家怎么说?
涉及专业问题的讨论,要牢记检查中立性(避免过多的利益纠葛)、权威性(以履历保证其专业水准)、公开性(便于其他专业人士核查)、署名(以个人名誉担保其专业信誉)这四个标准。
这些标准未必能全部满足,但满足得越多,言论越可靠。不要轻信非专业人士的专业发言,培养查阅原始材料的能力,信任权威中立的专业机构、团体或个人,是最好的判断方法。
接下来,简单对第二位医生lw56102的论断进行分析。这位医生认为:《求医》一文写于1999年,但1999年上海的医院已经不用病历卡了,所以韩仁均拿出的病历卡证据是假的。
刚被神医骗过,这下小心了。先查履历,发现他自述为滨州医学院1996本科,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和附属医院医生,搞不好是个真医生哎。那对不对呢?上海网民纷纷贴出自己的病历卡照片(图略)。
有人还在韩寒就诊的金山医院(已合并)的网页上发现了病历卡照片。在大量证据面前,医生“lw56102”改口了:
于是“99年上海医院没有病历卡”的质疑被弱化为“病历卡应该有背面书写,韩仁均那个没有”“卡本不分的方言问题并不存在”(他认为这是病历本)。韩寒后来在视频访谈中出示了该病历卡[10],否定了这种说法。但此处笔者暂时记下,留到下一节探讨。先思考:
1999年,他只是山东滨州医学院的本科生,会比平常人,甚至上海人、金山人,更熟悉上海金山医院吗?对病历卡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医生和普通人的说法,有没有权威性上的差别?
答案都是否定的,对“病历卡”的问题,他和普通网民一样,没什么发言权。既然医生身份和该问题完全无关(具有权威身份的应是当年在金山医院看过病的人),那为什么方舟子要强调他是一名“医生”呢?这是诉诸权威的忽悠手法。通过暗示,将常识问题描绘为专业问题,或无视专业人士的局限,扩大己方人员的话语权。
最后思考:为什么这位医生对前一位神医在专业领域明显的胡说八道保持缄默,却在“病历卡”这种非专业问题上帮着“佐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