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画报《香港的前后时光》书评推荐

标签:
孤独要趁好时光香港的前后时光香港文化 |
分类: 稿件 |
http://s4/mw690/56fb5d50tdfd26b49ae83&690
文字幛里:从私人欧洲到个体香港
撰文:Vincent Ku (香港)
张朴的新书《孤独要趁好时光Ⅱ:香港的前后时光》延续了上一本“时光”与“私人”旅行的概念,但却是专心写一座城市——香港。谈到缘何要撰写一本关于香港的城市游走和文化文集,张朴告诉我,那是因为香港和自己有着一种暗自成长的缘分:张朴曾在国内高校进行有关香港当代电影的硕士学习和研究,自然会去注目这座城市的文化。此种缘分从2005年到2012年不减,张朴来来回回香港多次,七年时间,缱绻而绵远。
在上一本叫做《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中,曾经在挪威奥斯陆大学攻读媒体学硕士学位,后来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部实习,又畅游了欧洲12个国家的青年作家张朴,以一种极大的热诚和精准的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私人化的欧洲旅行场景,那是充满了发现自我,去探访各个城市设计师,与当地有趣有故事的人交道,拍摄精彩的时装店铺,放逐追梦,以及遭遇一个更加真实自我的旅程。张朴的文字似是海边远处传来的鼓浪声响,厚实坚韧,深刻又充满灵性。这大概和张朴在出国留学前,担任报社,杂志记者,编辑的经历有关,在那些曾经五光十色,浮躁忙碌的媒体人岁月中,张朴似乎更加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其实在于一种在路上的悸动,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私旅行”文本。
承接上一本书关于发现自我与城市空间,地理,文化之间产生的微妙关系,《香港的前后时光》试图还原一个张朴内心的香港图景。全书分为“私人香港”,“时装香港”,“艺文香港”和“电影香港”四个部分。按照张朴的话,“这不是一本旅游经验谈”,他从四个部分去解构和呈现自我意识中的香港记忆和经历,张朴的执念是在个人游走间,还原一种历史文化,城市图景中的价值观。无论是尖沙咀的魔幻星光,铜锣湾的夜晚美食,还是从旺角到太子的流行旋律,在私人香港外,张朴用文字塑造私人城池,这种私人城市和流行音乐,时装文化,电影文学紧密相连。阅读这本《香港的前后时光》,能按照张朴的文字,去探寻流年情绪,以及在此情绪中被铸造起来的城市风景和尘封往事。
张朴在书中铺陈,累积的有关香港的文化符码,艺文章法,人物访谈类似于一种“文字幛”。张朴认为,他要在这本新书中有写作上的突破,和上一本“欧洲私旅行”相比,这本书的文字更加遒劲,苍凉,亦如朱天文在《荒人手记》中建筑的排列阵仗,城市被塑造,但又可以被分拆打破,时光可以被嫁接,心绪则能荡涤生姿。你可以在《香港的前后时光》里读到这样的文字:“香港的魅力在于,始终有一些有灵魂的人物让这座城市摇曳生姿。城市心跳间隙,是热闹背后略带忧伤的,是有序背后略带紊乱的,是温情背后略带血腥的,是美丽背后略带虚荣的,是看似平静却枪林弹雨的。”因此,此书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文化观察者和城市旅行家关于香港这座城市的记忆和经历的结晶。张朴笔下的香港,对照了他自己的精神世界,又能让一样和这座城市有过交集的读者得到共鸣。
为客观体现香港的文化嬗变,城市肌理,张朴在书里特别放入了他和香港文化名人:甘国亮,马家辉,林奕华,陈宁的对谈。这些对谈涉及的话题有:香港当下的文化困境,影视文化历史与文化景观,各位文化名人为大家讲述自己的香港城市记忆和推荐城市去处。在张朴和香港女作家陈宁的对谈中,我们似乎可以读到一个“巴黎”“香港”双城记,那是源自张朴的欧游经历和他与香港这座城市特殊的交集关系而自然透露出的一种抒写面貌,这种面貌,清浅,自我,顽强,带有旧日色彩,似乎是挽留的姿态,顾盼自怜,让读者为之动容。
《香港的前后时光》应该算是张朴的“好时光”系列文集中的第二部,我认为,它不会是最后一部,因为张朴始终是一个旅人。你若爱香港,若试图从文化,时装,电影的角度走入香港,不妨找来这本书,借此完成一个自我香港的文本构筑吧。
Vincent Ku:香港专栏作家,为《孤独要趁好时光2:香港的前后时光》作序:《我的Vanity Fair 虚荣仙班》。
http://s15/mw690/56fb5d50t7cc83e31e65e&690
刊载于《周末画报》2013年6月15日第756期,上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