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战,十年后的“香港时态”

标签:
寒战香港九七回归娱乐 |
分类: 香港 |
http://s11/mw690/56fb5d50tce2611682cea&690
《寒战》里有一副因为郭富城经过岁月沉淀而成的男人味,这种男人味,难以抗拒。十年真是太快,十年前香港有一部《无间道》,当年戏里的青年偶像业已而立。我大概已经很久未看港片,所以当“香港”以《寒战》里的形象再度袭来,仿若是穿越了时间的况味,尽然有点怀乡的感伤。
而《寒战》里已经在制造新的青春偶像了,老去的尽然在固然老去,时间轮盘赌,香港的一种经典味道依然可以由一帮“老人”带出来,无论是刘德华现在已经年过半百,还是在很多警匪港片中见惯了的林家栋,60年代出生的这一辈香港人,把我们的很多记忆,情绪锁定。至于另外的影帝梁家辉,则是一种老辣的姿态,三个影帝,不要那些噱头,亦无需多余冗长台词,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背影,转身,手势,如香港这座城市在过去塑造的一种气韵——那是出生在80年代的我们最美好的一种遐想:时髦的,港式的,快速的,有序的,法治的,民主的,自由的……
我同意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DavidBordwell)的很多观点,当香港电影从整体上来可以被定义为一种genre,这也似乎可以理解香港这座城市所酝酿出来的一种香港电影味道,在其他地方是不会有的,一种特别的genre,如同当年专栏作家毛尖说的“香港时态”。当年我很喜欢这个“香港时态”的概念,它说明了一种变幻式的,波段式的,或者代表了香港的城市嬗变,这个“时态”说明不是一个封闭的时空,但是又必须和“香港”搭上线索,实现一种文艺创作调式上的延展。十年前,《无间道》的三部曲给予我们一个最好的标本,一种“香港时态”的标准,被拉回去的纷乱感,我其实最喜欢当年《无间道》的第二部,如同当年我学电影的时代最喜欢《教父》的第二部:那是斑斓的回忆史,那是故纸堆里的抽丝剥茧,自我梳理,把时间拉出一个点,再把很多线头一点点理出时光的头绪。我喜欢《无间道》第二部的影调,泛绿色,怀旧,九七以前的那种杀戮,命运轮转,飘荡,无根,我爱当年导演复原的“启德机场”的那份匆忙感觉,那种转一个身,就是生死两茫茫的意思,当年在我学习电影的年代,在我写关于香港电影的硕士论文的年代,我是如此喜欢那部《无间道》第二部,可以反复看,看到时光已经轰然改变了本来的模样。
是的,今天在影院看《寒战》,不能不说,香港电影已经和内地市场生死相依了,回归已经十五载。郭富城也好,梁家辉也好,都亲自为自己的角色配上国语对白,这部内地上映的普通话版本,从质量上来讲做得已经不错了,特别是在最近五年,一直面临困境的香港电影来讲,不得不说《寒战》是一个惊喜之作。
香港,在香港人的手里尽量要保留住自己的那份神奇,是的,香港始终是香港人的,一个城市的精神,需要大家共同的认同来为之巩固。那些建筑在中环周围的摩天大楼,是香港的真正神奇所在,如在这个弹丸之地创造的各种文化产品一般,让人惊奇这个华人城市的某种创生力量——力量不容许被人为破坏和践踏。黎坚惠说,“我们要感谢英国人给了香港一个好的法治体系”。命运定数,要靠自己努力。就此,我觉得电影末尾,郭富城饰演的Sean Lau和梁家辉饰演的李Sir的互相港英式敬礼真是百感交集的!
http://s7/mw690/56fb5d50tce261ef30d06&690
我喜欢《寒战》里的那种香港味,即便是被配上了国语对白也丝毫不影响,西装如何穿出西式的男人味,办公室的利落感觉,中环的城市模样,杨采妮的清爽发式,港女情态,真是让人有种久违的热爱。是的,杨采妮,想到她,就想到香港电影奇人王家卫——那是我的青春感怀艺文神交之一。那是和我一样生于80年代的朋友们的最美回忆之一吗?那是我们曾经热爱的一个香港,那个时态下的香港,如《重庆森林》中的林青霞,可以光怪陆离,雨天的夜里戴上墨镜走上很长的一段尖沙咀的路……
《寒战》里的香港城际面貌还在预示着这个城市的生长,诚如朋友文林写的,香港是另外的一种生活体系,“对香港的热爱,一方面是物质文明豢养下的欲望的不满足,另一方面,是对于另一种有着良好秩序和素质的文明形态的内心偏好。香港是味觉的提升,是消费的洁癖,是一次次友好的别离”。如郑秀文唱的“如何掉眼泪”呢?我每一次离开香港,总是暗自伤怀一阵,心里亦念叨着再次回到香港时态的那份恣意情思,一直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