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Blonde小朴时态
Blonde小朴时态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20
  • 关注人气:2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少恨——许鞍华的情,映照我的影

(2007-03-15 00:16:19)
分类: 影音
许鞍华自说自话已是常事,有时候,站在一边的人说我的字自恋过了头,大概自说自话是像吸毒一样的事,戒都戒不掉。光影泛出的涟漪,打出时间的褶皱,波澜中多少恨,夹杂相见欢几许,自影蹀躞的三分沉醉,造就一些迷惘和喟叹的瞬间梦幻——按照学术说法,我的开头就是太过“后现代”主义了,说主义,就是东拉西扯一大堆废话。废话是一遍遍地说,回忆的痛和乐似浪花拍打礁石,声响轰轰,却没有丝毫厌倦。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还是一次自我陶醉的迷足深陷,声声慢,戏里戏外,许鞍华把一些顽固的坚持,顽固地坚持住。个中的诗情古意,才子佳人,上海面目,过往浮华都是一种好,好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笑的时候无非是一种炎凉的笑,悲的时刻又是一些错过的伤。好就好在许鞍华又把自己的感觉说一次,顺着这些零零碎碎的镜头,我可以顺道回忆那些掮客骚人的风雅浪漫,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原来杜甫才是真诗人,苏轼的词说了一种况味,人老珠黄的“姨妈”偶然的期许,明明不是好下场,还是往火坑里跳,无奈的执著——被斯琴高娃放得太大:谁要说英国英语的家庭教师;主动担上城市文明护卫的职务;太清高,骨子里很骄傲;谁都要一些光鲜的谎言来作为坚强的面具;形而上的追逐下埋葬掉生活的艰辛……许鞍华掏出一颗骄傲和疲惫的心,口口声声讲了自己无法轮转的情——《客途秋恨》里让张曼玉代她从英国返港;今时世界,她让“姨妈”还在沉迷满腹“离骚”文艺,出口成章的英国英语,活脱古人架势,吓跑新时代的旁人。许鞍华越是坚持,我越是感叹,我们都是这样坚持着形而上的人,到底这样的坚持有什么意思,绷了面目吓唬谁?自我安慰的世界自是冰窟牢笼,脱不了的世俗,又无法真真闭了门,了却尘事,人生的无奈就在这儿?
你觉得“姨妈”离开上海的镜头是几多依恋?傍晚到黑夜的上海城,灯光太迷幻,感觉就更依恋——我觉得要开口讲“上海,再见”就是在讲“美丽的青春,再见”,从自己营造的天堂跌到谷底,迎接当头棒喝的现实景观。“姨妈”骄傲和美好的过往,她和她的上海过去是一次精神上的自持——斤斤计较,拮据谨慎,死要面子,心地善良;再借着一颗优越的上海心时刻念着改造不佳品行,结果却是现实让“姨妈”只能无奈说出“上海,再见!”
而今次,许鞍华终究找到角色带她返乡,父亲是鞍山人的她让“姨妈”回家了,但这个家生疏,粗俗,和精致的上海感觉截然相反,许鞍华自己也困惑,每部电影里都这样。今天,离开1997年整好十年时间,让角色回到东北,是否是当年电影《半生缘》忠于原著的一次意外结局呢?张爱玲的《半生缘》原来的版本唤作《十八春》,结尾男女主角相会在东北,但是如此尴尬的结局让张爱玲自己都觉得可笑。1997年,许鞍华的《半生缘》交代出无限怅惘,没有东北聚首,春梦了无痕,随风去。今时,一个寞落的“姨妈”结局给我时光拼合的遐想,此中真意,自己很了然,看来依然是自说自话,旁人无法懂,懂的人肯定太少。所以,周润发和斯琴高娃穿上戏服,“霸王别姬”可以唱得传神陶醉,连许鞍华自己都很陶醉,戏梦人生的美,其实是一种自我戕害,戕害越多,越觉得美。看到“姨妈”在东北的风雪中啃白馒头,心是酸,情是真,多少恨,凄凉的底子,不明不白的时候,已经事过境迁……
 
PS:很幸运能在大银幕上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前看许鞍华总是看DVD,阿咻,谢谢侬:)顺便还让我这个“张迷”的内心感到了些许满足。真好:)
斯琴高娃,周润发,赵薇,卢燕,史可都是扎实的演技派演员,站在他们身后的导演更让我敬佩,还是那句话——我们为什么总要坚持一些所谓的形而上的东西呢?是命。此外,电影配乐出自日本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能去电影院看的朋友请到电影院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