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生活 | 
要不是说服自己买了安妮宝贝的新书《莲花》,我就不会去想想成都有多少家书店,我是说很有品位的书店,因为我几乎不在大的书店买新书,原因是大书店是图书超市,而且价格一点不便宜,一点人情味都没有那种,加上现在网络发达,很多新书可以在网上看到了,所以逛书店的机会很少。工作的报社搞了一个“寻找成都文化地标”的活动,要评选成都有代表性的书店——有格调,有品位,能代言成都文化的书店,这样的活动很扯眼睛,从内心来讲很期待,到底城中有没有这样可以温暖人心的书店存在呢?
不过,印象中在北京有万圣书园,我在上海经常去季风书店打发时间,上海的季风还真是抓紧时间开分店,连地铁站里都有小小的季风。我很感谢季风,在我苦于硕士毕业论文没有资料的时候,在上海的季风买了关于研究上海和香港城市文化的书,还有王安忆的一些必要的书,都是在成都买不到的。
我其实基本上是经常去上海人民广场上来福士广场楼上的那家季风逛,货品不是很多,但是那家季风出门的地方有玻璃墙,坐在那里可以看上海的街景。每次可以去那里坐下,那次在季风买一套老上海风情的明信片,寄给朋友很合适。
上次赶在巴金逝世前去上海打头阵采访间隙,一个小时我也在季风晃了晃,可惜那本叫做《大美术》的艺术杂志已经停了。
香港的书店都躲避在楼上,“二楼书店”是有香港特色的事物。或者就在大型商店的最上层,没有办法,书店不是一个很有利润的地方,黄金口岸只有让给能旺就旺的卖场。但是香港的书店个性鲜明,比如你要买外文的图书或杂志只有去“叶一堂”(page one),这里可以买到和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同步上市的图书和杂志,艺术类的外文图书也很齐全,特别是摄影图片集,时尚类图片图书很多,倒是香港本土的图书很少,香港人写文字谋生的太少,大家没有时间来咀嚼文字,所以明目张胆的图片类图书好卖,还有很多specail类,比如给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看的书和杂志。今年春节在铜锣湾时代广场上的“叶一堂”买过黄伟文的《潮骚》。
我认为,最温馨的一家“叶一堂”在靠近兰桂坊德已立街上的,很小。傍晚的时候,你可以在二楼抽出书,然后朝玻璃窗外望,楼下是去兰桂坊的人流,你可以撞见很型的人,正好手中书里的图片也很有型,生活真是充满奇遇。
如果你只是买摄影或者电影、电视类的书,可以找一家叫“库布里克”的书店,电影研究的书很齐全,口味很正,老板和店员也很专业。
但是香港的书店可能少了些人间烟火气,都是干净和干练的感觉,是另一道风景。不过,有一次在中环的圣约翰教堂里面逛一个外国老太太经营的书店,像是去一个熟悉的人家做客,老太太可以和你寒暄,书本像是摆在你家的书柜里,随取随看。结果,朋友买了一个十字架,我买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印着1885年的时候香港中环和这座教堂的模样。
最后,说说台北的城品书店,但是台北没有去过,如果去的话一定要去城品。城品的概念于我是台湾文艺给我的——温暖、知性,并且很浪漫,我说浪漫不是因为电影《向左走,向右走》里,梁泳琪第一个镜头的背景就是诚品,而是说一个爱书的人瞥见多年心爱的书的感觉,有重久违的重逢感。
希望成都也有这样让我们心动的书店。
前一篇:五个扑水少年
										后一篇:关于陈奕迅&发掘两张珍贵照片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