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好天气,我出门虽然稍微晚了点,但没有关系,毕竟已经是秋天,在树荫下就有凉风,天气也不像伏天那么大的湿度,可以放心地多走一走。
我乘车到长椿街路口西下车,原本想骑单车向北,再去复兴门南的街心小花园看看。刚走了两步,就看见西便门桥的大路标旁边就有“应急避难场所”的绿色路标,我觉得这里应该去看一下。
进得小园,一条平坦的灰砖路向树丛中延伸。没有走多远,一座高耸的“首都建设世纪碑”赫然矗立在蓝天下,原来这是特为纪念青年突击队而建造的。碑前有一组青年突击队员的雕塑,纪念碑的基座上刻着当年青年突击队修建的众多建筑。环境很好,绿草如茵,高大的乔木和浓郁的灌木构建着小公园的景色,有几个老年人带着孩子在此玩耍。
我向北走,看见了城墙,这应该是近年重新修葺过的,厚重的墙砖,很平整的墙面。顺着墙绕到西边,这里修得更好,还有登城口,但现在不让上去。我在下面围着它,转着看,很雄伟,很恢宏。
查阅资料得知,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北角城门,位于北京城墙西北端角楼旁边,主要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西便门与东便门是北京修建较晚的两个城门。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增强北京城的防卫,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西端修建了西便门。因财力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5门,使京师城垣呈"凸"字型。后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规制较简陋,门楼通高仅11米,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
嘉靖四十三年补修外城及其7门,西便门增筑径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加固其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
1949年后城楼被拆除。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附近城墙拆除。1988年市政府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在与外城相接处修复城楼,共用新制城砖13万块,同时保留7处断面遗迹,即"明北京城城墙遗存",并立碑以示纪念,告诉子孙后代这一历史遗迹。这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一段城墙了。
写诗一首《七绝·西便门》
北京故旧有遗存,地址位于西便门。
再打金砖修古建,又兴城郭惠儿孙。
内城西南角楼西北面(图片来自网络)

在外城内自西南向东北看内城西南角楼及碉楼(图片来自网络)

西南角楼,远处为天宁寺塔(1920年代)。(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