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多是盘点时分,不少朋友们近来都希望我能聊聊今年公募、私募的一些焦点话题,前几天也是忙于此。今年股市波澜壮阔,基金业中的一些事情确也值得回眸,如私募的大发展、“一对多”的推出、基金评价《办法》的出台、“老鼠仓”再现…,等等。
这几天上海天气阴冷潮湿,细雨如烟似雾。窗外陆家嘴摩天大楼群失去了往日的色彩,仅留下灰蒙蒙的轮廓,高大却不真实。股市仿佛也异化出了灵性,在众多看好声中漫无目的地飘荡,了无生气。早上一位朋友来电问私募开户受限之事有无新进展,他想必是看了好买昨天发的《盘点2009私募10大焦点》一文。忽觉这个问题如同这天气,让人捉摸不定。
从7月开户受限始,私募产品就有些青黄不接了。期间有媒体消息称《证券投资基金法》修改后很可能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框架,届时才会恢复信托开户。开户受限之事逶迤至今未能解决,说明兹事甚大,或许并非打新股违规那样简单。其实只要细究一下,也确能看出些端倪。今年上半年私募数目大增,但在引入投资顾问的四方模式下,私募产品的实际操作权掌握在私募管理人手中,信托公司沦为一个渠道,这样对私募的监管就可能出现缺失,如对管理人的资质要求、合规性考察等。从现行的法律法规看,私募也有“无法可依”之虞,2004年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主要规范了公募基金,当时并未将私募基金纳入法律框架。现在这情形如同小孩长大成人,甚至要结婚生子了,却发现当初户口没报或手续不齐。也许监管层是希望这次能标本兼治,从《基金法》的层面为私募基金打开空间,若果能如此,那么私募基金或有望迎来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但我想问题真正的难点不在于要不要将私募纳入《基金法》,而是如何纳入、如果规范的问题,这也颇考验监管层的监管智慧。我认为私募近年来有长足发展主要靠两个法宝:一是低门槛的草根主义,二是阳光化的海选主义。前者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炒股智慧,民间本来就卧虎藏龙,再加上众多专业明星的弃公奔私,一时间私募业百花齐放,人才辈出;后者成就了私募的封神榜,专家百姓皆可置喙,评出的明星可信度高,拥趸多多。其实,不光是私募,别的任凭什么高深难懂的东西,只要插上这两支翅膀,就能虎虎生气,蓬勃发展,其中互联网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如旧体诗词,这东西以前该是个精英把玩的,在象牙尖上却难免式微。但网络论坛改变了一切,你可以大胆的写大胆的评,无需担心受到嘲讽和奚落,换个马甲就可以重新开始。参与的人多了,整体水平肯定就有提高,形式和题材上也更让人喜闻乐见….。有点扯远了,我想说的是如果私募规范的和公募一样了,那时的私募就可能不再是现在的私募了,其生命可能更“高贵”,但却可能易患富贵病。不似现在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妨再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下:加强监管首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就是“准生证”,即资质问题,公募的“准生证”是比较值钱的,今后就算私募设立的门槛降到公募的一半,相信很多身怀炒股绝技但却无财无势的草根人士也只能望基兴叹了。其次是公司架构、公司治理等问题,如果将来私募也都来个督察长,也设个A类机房,也搞个异地备份….等等,估计有些人就算拿了“准生证”,也得打退堂鼓。还有,如果今后私募被规范的越来越像公募,那么私募在产品上将无优势可言,因为公募的“一对多”产品理论上完全可已替代私募产品。
还有一个不愿被正视却不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公、私募间激励分配机制的差异,如果规范“触及”了这一块,也许众多公募明星投奔私募的脚步就会迟疑起来;而不动这一块,许多的监管就会不像在公募那样有力,触及灵魂。
从表面看,今年私募群星璀璨,发展喜人,但从开户受限的事态看,年底私募已徘徊在十字路口。抬眼望去,窗外依旧蒙蒙一片,飘荡的气息像雾像风又像雨。面对今年的激越,2010我们会在哪个驿站和私募相逢?2010,我们还能听到肖华、梁文涛、江晖、吕俊、何震、曾昭雄、李旭利等行色匆匆的脚步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