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对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009-11-13 11:06:18)
标签:

一对多

净值披露

 

买东西货比三家,应该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但如果你不先买商家就不告诉你价钱,你就没得比了;再如果每家都告诉你说它的价格是最便宜的,那你就更是一头雾水了。一般的商品,比如买个电视机,也就算了,全部吃亏上当也就几千块钱的事,况且还有消协给撑腰,还能打举报电话等等。但如果是一件上百万的商品,也这样“打闷包”销售,一定要先买再说价,再演示功能,多少让人心里有些不踏实,七上八下的。

上百万的商品?什么商品这么贵卖家又这么牛呢?公募基金的“一对多”产品便是一例,这玩意儿起板就得一百万,买之前人家都不告诉你产品的效能,如以前是挣钱了还是亏钱了。假设每个公司都神侃自己的产品如何如何,你准不知道信谁的。前时跟一个投资者闲聊,他喜欢赶时髦,自己炒股票又总亏,银行给他推荐了几个“一对多”产品,都说基金经理如何了得,在08年都挣钱了(他去年亏了50%多),他问我能信否?要知道去年最好的偏股型公募也亏了百分之二十几。现在菜场一般都有把公平秤,短斤少两的虚报者常不敢玩得过火,要是没了公平秤,并且所有的地方都没有,那大家只能摸着良心做买卖了。

有人说把“一对多”搞的这样神神秘秘,主要是体现了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关爱,给他们减压。君不见公募基金经理们常被每天公布的净值搞的焦头烂额,相当于做学生的每天都有一场考试,考试成绩还得张榜公布,学生们穷于应付,疲于奔命。说到考试,稍微扯得远些,近来“钱学森之问”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很多人把中国大学培养不出顶尖的人才归罪于应试教育。无独有偶,一些基金公司也常把基金经理的追涨杀跌等短线操作归罪于净值排名的压力,所以中国出不了巴菲特云云。(统计来看指数的高点一般总是公募基金仓位的高点,指数的低点也其仓位的低点)

公募基金每天公布净值有基金合同的规定,木已成舟,没办法了。而“一对多”就秘而不宣了吧,也算是亡羊补牢之举,基金经理们没了压力,说不定巴菲特就出来了。但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先说说应试教育,国外就没有考试吗?据说人家美国博士生的淘汰率在30%,而我们则基本上是100%的拿到文凭。难道人家淘汰不合格者不是靠考试不是靠答辩?靠抓阄?如此一说倒是人家靠应试教育出了顶尖人才。可见,考试本身是正常的,就看怎么应用了。要是国内大学的毕业考难度能赶上入学考的一半,还会有那么多的学子们在高校的“保险箱”里混日子吗?再回过来说基金,公布净值有压力,这正常呀,就是要优胜劣汰嘛。说到基金经理压力大,追涨杀跌,操作变形等等,那也是基金公司给的压力,基金经理有几个是惧怕投资者的?去年很多基金给投资者亏了一半,不是照样堂而皇之地大谈价值投资吗?要是真的惧怕投资者的压力早该都辞职了。基金公司管理层不搞那些短期考核,如一年业绩落后就下岗等,基金经理们操作的空间是不是能更大些呢?实践自己投资理念是不是也会更从容些呢?常言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国内的基金公司多数现在还没有那样的气度,一年不飞就把人咔嚓了,还找出种种理由,如净值排名压力等等。有意思的是,笔者发现那些考核比较中长期化,甚至很“宽松”的基金公司,其业绩非但不差,而且还很好,如兴业全球、易方达等公司。

还是再说说“一对多”吧,目前“一对多”已有33家公司的106只产品获得批文并募集成立,“一对多”产品已迅速进入了买方市场。如果业绩不能充分阳光化,彰显优胜,鞭策后进,那么整个“一对多”行业就可能没有公信力,就不可能做大。要知道现在私募基金的业绩是阳光化的,阳光化是其今年长足发展的重要推手。对于“一对多”,基金公司有权“打闷包”,投资者也有权不买。不披露历史净值,投资者无从了解产品的风险收益情况,那么监管层一直倡导的投资者适应性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试问“一对多”,难道真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