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暴跌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2008-04-01 15:01:05)
标签:

原创

投资杂谈

股票

分类: 投资杂谈
暴跌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淘金客  08年4月1日  
 
    今天是西方愚人节,大盘却给中国投资者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在第二季度第一个交易日,大盘呈现单边下跌走势,一度触摸3300点整数关口,全天下跌143点。从今天盘面看,除了少数几只权重在撑门面外,个股几乎全线飘绿。上涨个股不足30家,而跌停个股高达585家,深市竟然只有5只股票红盘,市场再次进入到恐慌性疯狂杀跌阶段。
    今天是第二季度第一个交易日,虽然第二季度开局不利,但这是否意味着第二季度没有机会呢?淘金客认为,在经过第一季度的大幅调整后,第二季度机会将明显大于风险。问题是,二季度的市场机会到底在哪里呢?
 
    一、一季度大盘:下跌为主,先扬后抑
    08年的中国股市,应该说是在反弹之中拉开序幕的。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二周的反弹行情,便被凌空砸下的“中国平安千亿大融资”这一惊天轰雷破坏,中国股市随即降下“2008年的第一场雪”。这场“雪灾”最终演变成小型股灾。至昨天收盘,第一季度国内A股上证指数累计跌幅高达34%,个股哀鸿遍野,股民怨声载道。即使是传统牛熊分界的年线,也没能给大盘带来多大支撑。至第一季度收盘,大盘依然处于明显的下跌通道之中。第一季度里,蓝筹成为最大的做空动力,以至次新蓝筹相继破发。第一季度曾经的题材股热点,三农概念已是明日黄花,创投概念正面临整体雪崩,新能源慑于大盘淫威也开始转弱,只有节能环保成为大盘万绿丛中一点红。
 
    二、二季度大盘:反弹为主,先抑后扬
    今天起,大盘将进入08年第二季度。对第二季度行情发展,淘金客的观点是“反弹为主,先抑后扬”。因为无论从本轮股指调整的幅度、大小非解禁压力减小、管理层的态度、市场呼声,以及奥运面子行情等,都表明在惯性下跌后,很可能在第二季度迎来大B浪反弹行情。
    由于目前大盘已经积重难返,如果仅凭市场自身的力量,反弹力度和高度将不容乐观,毕竟目前依然处于严重的股票供求失衡状态。所以,第二季度大盘反弹行情发展,依然有赖于政策面支持。但政策面何时出现明确改观,是否要在再次暴跌后才被迫出台?这些都是影响大盘展开真正大B浪反弹的关键因素。

    从上周连发二次新基金的异常举动来看,证监会护盘意图非常明显。但是由于证监会毕竟不是国务院,不是发改委,不是财政部,在没有更高级别更多部门联合救市情况下,证监会实在心有余力不足。

 
    三、暴跌后,二季度市场机会在哪里?
    总体来说,淘金客认为第二季度大盘运行将呈现“先抑后扬”格局,并以反弹为主基调,但是真正展开反弹需要契机,或者是大盘再次暴跌,或者是突发利好刺激等。那么,如果大盘果真展开大B浪反弹,反弹行情的机会又在哪里呢?淘金客认为,第二季度反弹行情可关注三条主线。
    第一、国家政策受益板块。作为市场主力,每一轮行情中的主力品种,总会出现国家政策受益板块的身影。由于受国家政策支持,因此介入这类品种安全性较高,市场号召力也较强。淘金客认为,在大B浪反弹中,国家政策受益板块将是重要获利品种。这些板块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消费升级、奥运、央企重组等。只要大盘反弹格局基本明确,那么对于这些板块的龙头股,一旦技术上出现安全稳健的买入点,就可关注。
    第二、低估值品种。本轮大盘下跌,绝大多数品种泥沙俱下,因此对于基金等主力来说,寻找低估值品种当避风港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低估值品种有三类:一是传统的低估值品种,如交运等;二是业绩优良的低估值品种,如钢铁等;三是成长性高而导致的相对低估值品种,如新能源和部分中小板股票等。
    第三、超跌品种。在本轮反弹中,不少股票都出现腰斩现象,而一旦大B浪反弹展开,这类品种的爆发力是比较大的,也是新主力资金建仓的首选。这些股票主要指象深万科这类质地优良的板块龙头股,以及近期破发的次新股等。当然还有一些题材股也有超跌现象,但超跌题材的反弹把握难度要更大一些。

 

    总之,淘金客认为,经过第一季度的疯狂洗礼后,第二季度市场机会明显大于风险。目前,投资者要做的,不过是静候风暴过去,耐心等待时机,以及精选个股而已。

 

    本人已在博客圈《股指期货博友会》论坛栏私密区内,开辟大盘走势实时点评专栏,交易时间滚动更新,加入本圈后即可刷新实时查看。
 
本博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