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
家里放着的东西,有八成都是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上的。剩下的两成,就是时间轴确实锁定在现在的东西。这些东西就算放得很乱,在断舍离看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些东西与自己是有切实的关系的。或许你很随便地胡乱用着这些东西,或许这些东西也和你自己并不相称,但将它们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就是下一阶段要处理的问题了。在目前这个阶段,当务之急是确保物品保持在active一使用中—这样的正常状态。因此,在断舍离当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
聚焦于现在的物品也可以分为几类。每天使用,每个月用一次的,频率更低一点的还有每个季度、每半年、每一年用一次的,或者还有只在婚丧嫁娶等典礼上使用的东西,我们可以粗略地把它们分成日常和非日常两类。也就是说,并非使用频率低就不会和人产生切实的联系。那类使用频率低的物品,也必须仔细看明白再收起来留用。
·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
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自已很喜欢,同时一直在用着的东西,拿给客人用就好了。因为平时在用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好东西,所以给别人用也挺好的。
·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
基本来说,让房间乱七八槽,把屋子搞得一团乱,粗暴地随便乱堆东西,就相当于赋予了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为自已的行为感到羞耻,蔑视自己,甚至潜意识里充满了完全意识不到的羞耻感。过不了多久,能感到不快的大脑回路也变得麻痹了,这么一来,就彻底分不清到底是因为房间乱才羞愧的,还是因为羞愧才让房间变乱的了。把房间搞得脏兮兮的人也一样,多数都有自我惩罚的倾向。如果你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那首先就得承认这种现状,这是完全能做出判断的。而且,能够做出改变的,也只有你自己。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
见过太多没有收拾的住所之后,我想到了这样一个公式:“数量x场所x时长”,这公式的结果就是环境所承接的能量的大小。这可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
·
我们首先来看看数量和时长。“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大量长时间的存在与少量短时间的存在,这两者之间可是差异巨大的。
·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
断舍离认为,住所的大前提是确保健康与安全。如果不能确保健康与安全的话,那么住所就成了一个“虽然叫住所,但却不能住”的空间了。
·
日本有“食育”这个词,指的是培养一些了解食物的知识、掌握选择食物的能力、实践健康饮食生活的人。就像这个词所说的,我们很在意吃进嘴里的东西,可对住所、对物品目前却还没那么在意,而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要“住育”。
·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
要是想改变居住环境,首先就必须得进行诊断,要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家。
·
·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方
·
假如回到家里,看见到处都是乱糟糟的,那我们恐怕会无意识地叹口气说“累死了”。可如果家里是一尘不染的,那就很有可能在推开门的一瞬间说句“果然还是回到家最放松啊”这类积极的话了。这些话以及我们无意识的举止、表情、行为,其实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经常唉声叹气,那一起住的人也会跟着郁闷不已。即便是一个人独居,你的态度也会影响到你自己。可见,语言与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
·
断舍离认为,如果家里能成为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间,那是再好不过了。
·
我曾经听一位在酒店做客房服务的人讲过这样的事,说越是高级客房里的客人,退房的时候越是会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相比之下,标准间就惨不忍睹了。因为住在那里的人,多半都会觉得反正服务员都要打扫房间,自己根本没必要收拾。其实,这并不是要做给谁看,而是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好好善后。如果能拥有这种自觉性,那可是太棒了。
·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
断舍离专栏2
南丁格尔口中的居住环境与健康
·
南丁格尔是作为’‘战场上的天使”而广为人知的,但令人意外的是,她曾经从居住环境出发,探讨了疾病发生的机制,这一点恐怕大家都不知道吧?我想,她才真正称得上是杂物管理咨询师的鼻祖。“不仅污物堆积如山,其他让家里变成不洁物的囤积所的东西也比比皆是。贴上去多少年都不换的旧壁纸、脏兮兮的垫子、从不打扫的家具……这些东西都和地下室界堆积如山的马粪一样,是让空气变得污浊不堪的罪魁祸首。这里的人由于所受教育和习惯的原因,根本不关心居所的健康,而且也根本没想过这回事。对所有的疾病,他们都当作自然结果来接受,认为是‘神之手所带来的’。还有,就算他们觉得保证家人的健康是自己的义务,可一旦要开始实行了,就一定会输给各种’怠慢与无知’,故态复萌。
“而那种‘怠慢与无知’主要有三种,简要说来就是——
·
1.不觉得有必要每天亲自检查建筑物的每个角落。
·
2.不觉得空房子也必须得每天清扫和开窗换气。
·
3.觉得只要打开一扇窗,房间就能充分唤起了。
”—(护理札记》,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著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
“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
假如这里有一副我正在用的眼镜。如果我拿着这副眼镜对你说“请用吧”,你也不一定会用吧。可如果要是问这副眼镜是不是“能用的眼镜”,答案显然是“能用”,也就是说它是可以被使用的。同样是可以用的东西,对它的判定却是因人而异。这也就是说,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是不同的。
·
那么,在你的家里,单单只是因为能用就留在那里的东西,是不是有很多呢?比如说,便利店里的一次性筷子。如果问能不能用的话,答案显然是能用。可如果要是问我用不用的话,那答案就会是我不用—“我才不愿意用那种东西呢!”尽管如此,这种一次性筷子还是不知不觉地就填满了你的整个抽屉,只是因为能用就难以丢掉,因为丢掉会很可惜。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心理不是吗?
·
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还是拿眼镜和筷子的例子来说,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
带着这种观点再回来看看我们的房间,你就会发现,只要是能装东西的地方,就全都塞满了买蛋糕时送的保温袋、已经干透了的湿纸巾、免费赠送的圆珠笔、住旅馆时送的小毛巾之类的杂物。这些东西很难说是“经过精挑细选才留下来的”。也就是说,收纳这些东西,只不过在做垃圾分类。如果大量累积类似这样的东西,就说明自己已经进入了对物品的品质和数量毫无知觉的状态。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
·
主语到底在哪里?主语到底是“我”还是“物品”?请养成经常如此自问的习惯吧。如果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会有意识地注意到物品的品质与数量,就能做出需要或不需要的判断。在毫无自觉的时候,即便是空了的打火机,你也不会扔掉它,而且还可能当宝贝似的留着。不能用的话,就扔掉!这样,才能开始形成“是因为真的能用,所以我才在用的”这样的思考模式。
·
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
已经成为了垃圾暂放处的房间,就好比是被各种人围绕着的生活状态。也许你会说,反正是人,就让他们待在我家好了。可是,他们是你根本就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且满屋子都是,这是不是让你觉得很不舒服呢?
·
如果能稍微提高一点,让主角从可以用的物品挪到自己身上,物品是否有用全由自己决定,这也可以说是飞跃性的进步了。拿人际关系来打比方,这就是从四周都是陌生人上升到了四周都是认识的人的阶段。此时,身边人的数量会比前一个阶段有所减少,让你觉得轻松一点。这就好比是你到了国外,四下里全都是外国人,好不容易碰上了个本国同胞,这一定会让你有种松口气的感觉。
·
如果把你与人的关系再往前发展一步,就到了需要确认能不能把对方叫做朋友的阶段。这个阶段,就要引入时间轴的概念了。也许某个人与你的关系在过去很不错,也就是说,某样东西过去曾经是对你很重要的宝贝,会让你涌出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恋。但在今天,这个人与你的价值观发生了分歧,已经不如从前那般亲密了。这种时候,与其勉强自己“立马把这个人抛掉”,倒不如先适应现状,学会接受这种变化。换句话说,就是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
·
反复几次之后,你就能渐渐发现对当下的自己来说,什么是不必要的了。曾经有学员把这种状态形容为“虽然在扔东西,可是垃圾却不停地冒出来”。在这种状态下,连街上卖的东西看起来也全都是垃圾了,人的思维模式真的可以改变到这种程度。在断舍离里,这种状态就叫做“对破烂儿的IQ’的提升。
·
如果还能持续进步的话,就能到达更高的级别—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和很多人进行非常深入的交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所选择,而且是在众多人里选择两三个。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精挑细选后的状态。
【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
那么在这里我要问一个问题了。下面这些选项,到底属于整理还是收拾呢?
·
口把沙发上的洗好的衣服叠起来。
·
口把散乱的玩具收进玩具箱。
·
口把拿出来的书放回书架。
·
口把用完的文件装入文件夹。
·
口把烘碗机里的盘子和杯子放回碗橱。
·
在断舍离里,这些全都属于整理,而不是收拾。我在前面也说过,在断舍离里,所谓收拾是“筛选出必需的物品”,而上述这五项说起来不过是把东西放回原处,或者是把家里的东西改变一下形态,移动一下,甚至仅仅是挪开而已。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丢出家门,这才算是断舍离里的收拾。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
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斗勿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留下那两成物品,在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困扰。也许你会说,如果把东西全都留下来,那岂不是连一次困扰都不会发生了吗?可这样根本不行,那些占了八成的东西虽然几乎没有出场的机会,但却会时不时让我们觉得不安,结果反而是更伤脑筋。那八成的东西,只要存在,就会造成困扰。
·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
如果你的心里已经有了想要扔掉别人东西的想法,请尽量克制,别随随便便就把别人的东西丢进垃圾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别人随便扔了你的东西,你一定会大发雷霆吧。
·
而且,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不需要通过物品来强调自己的存在”,那么那种“觉得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看着就烦”的心情也就烟消云散了,就像是投射在镜子里的影子一样。反过来说,如果你对别人的东西比对自己的还在意,就说明你对自己太放松,对他人太严格。说到底,还是得先从自己做起,最好不要想着去控制别人。
·
“相”的世界与意识世界
·
在断舍离当中,首先要了解房间的“相”,然后通过“舍”和“断”这样的行为,就能使房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
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人际关系。要想改变用眼睛看不见的人的内在及关系,这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所以,不妨从眼前的环境开始着手改变吧。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你还会收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一直堵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也一并被清理掉了。
·
“可惜”的两种含义
·
在考虑某件东西要不要扔掉时拿出这句话,就等于是出于负罪感而不把东西扔掉的赦免令。不过,这种感情本身也并非错的。
·
实际上,“可惜”还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爱惜物品的心情。在决定把某样东西带回家的时候,请务必认真感受这种心情。因为,如果这种心情是发自内心的,那就不会把东西搬回家之后就对它置之不理。如果你连它的存在都忘光了,那就根本提不上什么爱惜了。“哎呀,竟然找出来这么个东西。”可要扔掉吧,又觉得“很可惜”。一旦用了“可惜”这个词,可就谈不上是对物品的爱惜了,而只不过是嫌麻烦的赦免令,或者是对物品的执念。如果在接受物品时就意识到爱惜物品之心的话,是绝对不会出现堆积如山的无法尽其用的物品的。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
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而选择所依据的标尺会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据说,如果经常把一大堆东西一股脑塞给孩子,那他们就有可能成长为没有自主性、选择能力低下的人。想想看,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口头禅是“无所谓”的人呢?那就是从小被给予得太多,没能学会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
把无法发挥原本作用的物品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或是随意对待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东西,再或者,明明根本不在意那个东西,却因为某些感情而留着它,你喜欢这样的自已吗?
·
想必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这样的自己吧?因为要是把自己换到物品的位置上,被人这么对待的话,你一定会讨厌那个如此对待你的人。所以,只不过刚好是物品没有它们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而你则有罢了。说到底,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镜子,它所照出来的是那个你想当作不存在、不愿意承认的自己。正是因为要直面这样的自己,所以面对物品,从繁杂冗余的物品中解脱出来才需要足够大的勇气,而且过程有可能会很痛苦。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减少物品=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在做讲座的时候,我甚至还半开玩笑地说过“先把收纳东西的家具都扔了吧”这样的话。因为如果能真的只留下必要的物品,那么分类、收纳物品之类的技巧也就没什么大的用处了。而且,所有的收纳工具和收纳物品都是为了往里面塞满东西而存在的,所以只要有那些东西在,就等于是纵容自己无休止地增加东西。断舍离首先就非常质疑这一点。
·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
在头脑里进行整理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与物品的关系,然后就是当下这一时间轴。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聚焦于某一个场所。而要选择场所,就得意识到时间。我今天能把多少时间花在断舍离上呢?是半天、1小时,还是15分钟呢?从能用多少时间出发,找出今天想要进行断舍离的场所,这样的话效率更高,而且人也更愿意付出努力。换句话说,要选择的这个场所,即便只是一个抽屉也是可以的,甚至说得更夸张一点,即使只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
·
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就是要收拾房间,必须得留出大块的时间来才行,但断舍离的观点恰恰与之相反。根据此时此刻能挤出来的时间多少来计算场所,因此,就算再忙也可以从今天就开始断舍离。不过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选择在能挤出来的这段时间之内可以收拾完的场所。要是拖拖拉拉做到一半就半途而废,等着下礼拜再继续,那既无法得到成就感,而且视线所及的地方也不能让人得到满足感。如果是这样半途而废的话,就等于是把沉淀下去的淤泥和上层的清水再次搅浑,反而会适得其反,把环境搞得更加乱七八糟。所以说,越是那些东西堆得过分、实在提不起劲收拾的人,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好一个场所—不管那是多小的地方—就越是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动机。
·
断舍离认为,堆满东西的房间,在无意识水平上,就好像是在大海里溺水的状态一样。所以,我们要找到那个和陆地相联系的地方,不管那个地方有多小。要想把溺水状态中的房子全都抢救出来或许会很难,不过,如果只是集中突破其中的某一部分,情况就会好很多。假设说收拾好了一个抽屉,只要一打开那个抽屉,人就能自觉露出满足的笑容,得到活力,因为这里的“相”已经很整齐了。如果能以这一小块整齐的地方为突破口,得到激励,更愿意努力行动起来,那简直就太完美了。这就是提升动机的技巧。
·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
扔那些东西的时候,完全不需要给它们分类,最开始的标准一定要简单。总而言之,就只需要问这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
·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
在进行三分法之前,首先必须要学会用俯瞰的方法审视所有物品。什么是俯瞰呢?打个比方说,去酒店里参加冷餐会,我会先粗略地看一圈,看看都有哪些吃的,然后就能发现大概有前菜、主菜和甜品。再怎么说,我也不会一进去就端起盘子从离自己最近的吃的开始毫无节制士也从头吃到尾,我会考虑自己能吃多少,考虑盘子的大小,再仔细斟酌从这三大类中选哪些吃。整理和收纳也是一样,比起不管不顾地从手边开始收拾,运用“俯瞰一分成三类”的方式可以更有效率一些。
·
厨房里的三分法
·
拿厨房来举例。粗略地环视一圈,就可以大体把厨房里的东西分成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三大类。厨房是做饭的地方,不应该有其他无关的东西,而所有相关物品则应该按照功能出现在它们应该出现的地方。如果你以为自己已经做好分类了,可是打开柜子时,却发现放烹饪物品的地方还放着调味料,这或许就说明你对分类还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原则上,这三种大分类不能混淆,不同种类的东西不能混在一起。有的时候,我会发现有的人家里的碗柜里还放着早就忘到脑后的已经风干了的食品,就这么和餐具混在一块,类似这种情况一定要避免。
·
然后,我们来进行食材.的中等分类。有关食材的分类,每个家里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拿我自己家里来说,包括调味料在内的所有食材全都放在冰箱里统一管理,因此不仅限于生鲜食品,所有食品都会纳入这个分类当中。我家的冰箱门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专门放普通的冷藏食品,以及干燥食品和调味料;中层是蔬菜保鲜格,我把蔬菜大致分成绿叶菜和根茎类;最下一层是冷冻室,我家基本没什么冷冻食品,之前还放了两盒冰淇淋,不过已经吃光了,所以现在是空的。
·
接下来是“烹饪器具”的中等分类。我们可以先粗略分成水槽周边器具、炉子周边器具和电器。水槽周边包括盆、沥水盆、菜刀、案板等;炉子周边包括平底锅、锅、铲子、炒勺等等;电器则包括食物处理器、电子秤、搅拌机等烹饪用的小家电。不过具体的分类方法你可以自行决定。比方说,捣蒜钵要算在哪类呢,因为多半都在准备的时候用,所以放在水槽周边吗?锅盖一般都在炉子周围用,所以就划归为那一类?像这样,根据自己家的具体情况,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制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这也算是进行脑力劳动了。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
在断舍离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这也算是一种环境影响论,因为留出了出入通道,所以人们就会想要把它们收拾整齐。
·
解决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接下来的就是碗柜、餐具架之类的看得见的收纳空间了。这些空间从美观上来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只放五成,这其实是很少的,因为东西太多的话实在是影响美观。超级便宜的量贩店里,商品都是见缝插针似的一样挨着一样挤在一起放着的,可在高级精品店里,货架上只会零零散散地放非常少量的东西,这样才显得很漂亮,显得很有品位。
·
再接下来就是一些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了,这种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也就是说要最低限度地放东西。
·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
如果在看得见的收纳空间里放了十样东西,就得做出选择,想想,到底要选其中的哪五样呢?这么一来,就相当于“选出最喜欢的前五名”,心情就会变得雀跃起来。
·
重复进行彻底的七、五、一成收纳之后,你就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品位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因为只留下经过精挑细选的物品了,所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提升是建立在“总量限制原则”的基础上的。假设说根据总量限制原则,你只能留下五件特别喜欢的东西,那么你首先就得实施“断”,只允许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进到家里。如果你入手了新欢,就得放弃之前排名在最后的东西,就像这样不断地循环。如此循环往复,自然就只剩下排名靠前的东西了,而且自己断舍离的层次也会随之提高。这样做下去,你的目标就会越来越清晰,不会再搞不清重点。这样一来,也就能够培养出“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了。
·
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位。
·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
我们追求的是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柜门、取出物品这两个动作,这样人就不会觉得麻烦。花点心思去掉多余的动作,人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压力,也不会以“好麻烦”为借口了。
·
·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
总而言之,要有意识地让收纳工具里的东西不管任何时候都能“立起来”,也就是让物品能“自立”。
·
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选择的自由。也就是说,物品的摆放方式是不是便于选择。我常常看到有的人家里,各个种类的东西都混在一起放,结果,因为里面的东西不好拿,最后就只能拿放在外面的东西用。
·
那么,那些立不起来、不能竖着放的东西该怎么办呢?这些就要卷起来,自在地放。
·
我到底想说什么呢?我之前已经写过,断舍离会使用“相”的概念,而自立、自由、自在就可以说是物品所表现出来的形象。
·
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
·
不断地进行断舍离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就可以分成两种:从一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以及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东西。这种回过神来才发现的东西,会给我们传递非常深刻的信息。
·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
断舍离的目标是更高的大师级别。使用精挑细选的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挖掘出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说,物品并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的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
·
在断舍离里,也有那么一个瞬间,会让自己十分客观——甚至客观到令人讨厌的地步——地看待,自己到底给了自己什么样的东西。
·
这一过程也可以让我们清楚自己当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了解了这些以后,接下来不免就会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变成什么样呢?当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开始使用和自己的目标形象相符的物品了。我在这里用很容易理解的“我想成为配得上巴卡莱特的女人”为例,到底要变成什么样,当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们心自问。这项工作可以说是趣味十足,因为它是一个需要运用想象,然后再把想象落实为现实的过程。
·
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
·
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就像我反复强调的一样,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当下。所谓当季,不管是食物还是别的,在当下都拥有着极强的能量。放了很长时间的食物想必不会有什么能量吧?当然,这里所指的并不是营养上的概念,而是‘气”的概念。对于时尚物品也是一样。虽然没必要追求最潮的,但是能穿上流行的东西,也能荫发出“周身裹着充沛的能量”的好心情。这种情况每个人都应该有过感受,能够穿着当季最流行的衣服,会让人觉得很幸福。
·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
从“佣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
如果就此再进一步做深入思考的话,就会想到—希望能通过断舍离,打破固有已久的“拥有”这种观念。这话听起来或许有些偏激,可我们难道真有必要为了完全未知的未来做太多无端的准备吗?所谓“将来的某一天”,等到那天真的到来的时候再来应对就好了。
·
我认为,所有物品归根到底都是我们从神抵、从地球手里借来的。比方说,买土地,买房子,这其实是买到了维护、管理权而已。“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类一厢情愿的错觉。不仅仅是土地,一切东西原本都只不过是物质而已,经过了一系列化学变化和人为加工,它们成为了物品,再被赋予了许多概念和附加值之后,流通到市面上。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不过,也不是说因此就不要拥有任何东西,而是说理解了拥有的本质,就能自然地涌出想要珍惜物品的心情,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