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断 =
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 =
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 =
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http://s1/mw690/001AGMe0zy6UQgxfgSk00&690 【日】山下英子" TITLE="《断舍离》读书笔记(上) 【日】山下英子" />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如此一来,不仅是居住环境,就连整个人的心灵都能轻松舒畅了。
·
不需要闭上眼睛,也不需要静静打坐,只要坦然面对物品,也就是坦然面对自己。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们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如此彻底地“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就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
时间是由不断持续发展着的若干个当下组成的,所以这些“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也是在时时更新着。所谓时时更新,就是说我们要不断进行更换。如此一来,只要认真地收拾下去,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把东西搬回家之前认真思考一番,考虑东西现在对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思考的过程中,你逐渐会认清,原来在你的生活里竟然充斥着那么多没用的东西,与此同时,你就会只关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懂得拒绝那些非必需品了。
·
一旦形成了这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你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而断舍离的含义就是,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
为了保持好心情而收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那些东西是我们的敌人,是给制滞来烦恼的根源。但如果没有那些东西存在,身边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时此刻正需要、正适合自己的东西,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身边的东西就全是我们的战友,让我们能有一个愉悦舒畅的好心情。如果只是为了维持这种好心情,那自然就称不上是收拾了。
·
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总而言之,断舍离并不强求非得把房间收拾得规规矩矩一尘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会获得额外的好处。
·
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角。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当然,这并不表示你要去买新的收纳工具去把东西分类保存起来,而是要减少物品,甚至是在一开始就把收纳工具全都扔掉。其实,只要了解了断舍离的机制,也就不需要再学习收纳技巧了。只要常常自问“这件东西与我的关系还存在不存在”,不断筛选物品的数量,这样就可以了。
【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
通过以自我为核心、着眼于当下的取舍物品的工作,也就是通过看得见的世界里的行动,竟然令看不见的世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以前,我隐隐约约觉得,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联结彼此的线,而现在的我则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它们之间迅速的改变。这种改变的机制是这样的: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
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
·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一旦开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
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
断舍离是从哪里开始入手的,其实就是从住所、职场等近距离的环境开始,让自己变得快活。换句话说,就是把不快活变成快活。所以,先就让自己置身于快活的空间里吧。
·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
一旦开始着手收拾了,那么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物品杂乱的现状。了解了断舍离,人就会发现,自己居住的地方一直以来竟然堆积了那么多的垃圾和废物。到底在这些废物身上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真是不可知。除此之外,恐怕也没少花钱。
·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在最初阶段,你要先分析自己到底被这些物品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为,实现自我完善。
·
案例一
·
和廉价塑料勺子相称的自己
·
不仅仅是塑料勺子,那些早就过了时而且绝对不会再穿的廉价裙子也是一样。虽然已经把它们都装进垃圾袋了,可结果又把它们统统再拿了回来。好东西都能毫不犹豫地扔掉,可就是对这些廉价的东西恋恋不舍。当直面自己这种不可理喻的心态后,和惠小姐发现,自己在潜意识里似乎很是畏惧那些高价、高品质的物品,觉得用便宜的东西就刚刚好,很合适。这就表示,自己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自我贬低。这就是一个通过断舍离了解自我形象的典型案例。
·
从衣拒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
说到底,这些东西到底值得我花那么多工夫、时间、金钱和劳力去收拾吗?扔了之后就能收拾好了吗?那个时候还没有“断”的想法,所以即便舍得扔东西了,可扔了之后还会再买,买了之后再扔,如此循环往复。
·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
一到换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没衣服穿,可衣柜里明明已经塞满了衣服。这就是典型的“明明是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可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就是一种“说是有可却没有,说没有可是却有”的奇怪状态。这种情况就让我想到:“丢掉这些衣服,是不是就等于丢掉执念的行动呢?”以此为契机,我发现了那个一到季节更替就觉得没衣服穿的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到底有多少丢在衣柜里永远不会再穿的衣服。这其实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
·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
就像这样,先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他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他就行了。”
·
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可见,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
说得再直白一点,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一切。这种改变最初会体现在物品的世界里。因此,如果能与物品形成更好的关系,一切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从家里的衣柜、抽屉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慢慢就连你与周围人的关系都跟着改变了。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
最初的阶段是“舍”,要彻底地筛选物品。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所以在“舍”的开始,人势必会觉得迷茫。已经下决心要把不用的东西丢进垃圾袋拿出去扔了,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怜悯一一“要不还是别扔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呢。”这就是正视迷茫的开始。因为迷茫,所以总是不能把东西干脆利落地扔掉,身边的东西仍然还是很多,很杂乱。但即便如此,也得想方设法与这种潞可惜的想法作再,反复坚持实撕舍离。这样,判断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慢慢地,人就不会再以可惜为借口,把用不着的东西留在身边了。
·
做到了这一点之后,就到了果断下判断与下狠心的阶段。此时,人就能用“把这个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吧”、“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它”的形式做出明确的选择。这是中级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以后,判断的速度就会加快,甚至就连下决断本身,都会让人觉得是前所未有的痛快。
·
如此反复下去,那么身边就会只留下适量的物品。所谓适量,它的程度会因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很难一概而论,总而言之就是会让你有“自己能够掌控”这种感觉的量,包括你能掌控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确保它们能够物尽其用。在断舍离里,到了这一阶段,你的家才终于从“仓库”变为声‘住所”。在这以前,你的家到处都充斥着用不着的破烂儿,就算你把它们收拾得再整齐,也没有任何意义。实施收纳术应该从这个阶段之后开始。
·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
只有物品减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也就是物品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才能把你自已变成物品的主人,才能达成先有自己,后有物品的状态。
·
让身边的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既留下适度的量,又确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细选过的,那么就会将物品的丢弃程度降到最低。你身边留下的都是精心筛选留下的、造量的物品,性能又高,又美观,这样一来,你的居住空间里放着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了。这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终形态。换句话说,这其实是一个连收纳物都不需要的空间,是连收纳术都没有用武之地的世界。
·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
“断”和“舍”都需要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不断重复doing之后,就能抵达感觉的世界,也就是达到being的状态。
·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
我们水池的入口闸门本来是打算关得死死的,可来自外部的物质的压力却不是一般的大,再加上贪便宜和商家布下的折扣陷阱,所以这闸门常常是打开的。可通往下游、负责排泄不需要的东西的出口的闸门,如果不是有意识努力的话,反倒不会开启,因为那上面已经长满了“好可惜啊”、“垃圾分类太麻烦了”这样的铁锈了。
·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
逃避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
·
执着过去型: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
担忧未来型: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
在和扔不掉东西的人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这种时间观念因人而异,会有很大区别。
·
比方说存了15年药的我的母亲,她恐伯很难学会断舍离的观念,因为她连10年前的事都觉得是最近的事。就算我指着她有一阵没用的东西问:“妈,这东西您现在不用了吧?还要吗?不要了吧?”她也会回答:“我用的!”我要是开玩笑说:“这东西您就算留着,也带不到那个世界去。”她就会说:“不,就算是到了那个世界里,我还要用的!”在反复询问之后我发现,对我母亲来说,即使是20年前的事,也属于现在的范畴。对于我母亲,我根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只能承认,我们俩的认知完全不同。
·
说到底,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要是能在实施断舍离的期间,发现最适合自己的“现在”,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
扔不掉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扔不掉的背后所隐藏着的真相,是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上面,并因此而触发了自己“扔不掉一不想扔”的机制。说到底,这根本就不是自己是哪一种人的问题,而是自己本身的问题。
·
大家到底有没有那种已经不需要、不合适了,但却一直留着的东西呢?比方说穿在身上会让自己浑身不舒服的泡沫经济时期买的西服之类。这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执念。那是一种总觉得很可惜的执念,就算不穿了,但还是不想扔。不过,整天都想着“不想扔”也够累的,所以干脆忘了它,把它放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就这么搁着。虽说一样东西,你把它扔在一边置之不理还是精心保管,这中间是有一点差别的,但要是到了遗忘的地步,那它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被收留着都没什么区别。从实质上来讲,它们已经是垃圾了。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
我们把房间比作肠道。那些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丢不掉的东西堆积起来,堆得越来越多,却只进不出。这么一来,我们就到了一种便秘的状态,这样会舒服吗?显然不会。要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症状就会进展到即使一周不通便也无所谓的麻痹状态,即便不舒服,也感觉不到自己不舒服,因为此时身体的感应器已经出现了故障。换句话说,渐渐习惯了房间里堆满物品的状态,就类似于便秘而导致的感觉麻痹。
·
但事情却不会就这么不了了之。在便秘的时候,病菌会不断释放毒素,这些毒素会被肠道再次吸收,而后扩散到身体各个部位,引起不适。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儿的房间时,也等于是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这些废物发出的废气。换句话说,房间里满是破烂儿,就会释放出影响心情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间陷入慢性中毒的状态。所以,为了健康着想,还是不要让房间“便秘”的好。
·
便秘也有不同程度。按照病情的轻重,选用的泻药和具体用量也不同。断舍离的讲座和这本书就相当于适用于杂乱屋子的泻药,有的人只听一次,只随便翻一翻书,就能立即付诸行动让自己和身处的环境焕然一新。也有些人,必须得听好几次讲座,得仔仔细细地慢慢翻看,才能有所收获。以前,遇到那种因为体力和年纪等原因没办法独自收拾好房间的人,我会跑去帮忙收拾,就好像是一个灌肠师似的。但其实,只要稍微借助泻药的力量,人都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收拾工作的。不过,对于便秘患者来说,泻药说到底也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而已,如果不改变平日的生活习惯,就得不到根治。对于一个总是把家里堆满破烂儿的人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不改变你的生活习惯,你的家就没办法彻底干干净净。
·
代表停滞运和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
这么打比方的话,大概要容易理解得多。你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坏了的火腿”还是“干巴巴的火腿”呢?如果你够爱惜自己,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给自己买最新鲜的火腿。断舍离就是要让大家想通这一点。曾经有某位学员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火腿要是坏了,我就会扔了它;要是衣服也一样会坏就好了。”的确,坏了的食物会发出臭味,而且外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能下决心扔了它。可要是等到衣服坏了的那一天,恐怕得等上很久很久才行,我们现在到博物馆还能看到几百年前的人们穿的衣服呢。不过,在现代人的眼中,那些衣服实际上已经等同于已经腐烂的了。
·
可以从屋里灰尘的数量上看出人和家庭的整体运势。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看过很多没有收拾的房间,所以对此可以说是深有体会。在断舍离里,那些像是干巴巴的火腿一样的“虽然还能用,但是一丁点儿也不想用”的东西会不停地释放出停滞运,而像坏了的火腿一般的垃圾和灰尘所释放出来的,就是腐朽运。
·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
·
不用的东西: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是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
还在用的东西:好歹还算是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我们会乱七八糟地乱放,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这些东西。
·
充满回忆的东西:因为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不掉,是拥有强大能量的东西。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
“不用的东西”是那种带着“我好恨啊”的诅咒的东西,反过来说,我们自身也会因为不能物尽其用而导致良心上的不安。光是想着“必须得用”,结果就是行动不起来,时间就这么慢慢过去了,继而又进入“这样不行啊”的自责中。而且,还会以“总有一天说不定能用得上的”之类的借口,就那样把东西放在一边不去处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停地自责,不停地找借口,不知不觉就耗费了很多的能量。这种行为就好像是自己狠狠地揍了自己一顿,然后再给伤口贴上创可贴一样,让能量慢慢地流失。
周艳老师微信公众号:诌诗
A-zhoushi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