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牛连环抄袭透视出的日常生活之罪

(2010-03-25 07:30:51)
标签:

连环抄袭

社会溃败

体制

杂谈

一篇发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学术论文,在随后的时间里在十几家学术刊物上反复出现,先后成为七十余人的“学术成果“。这一荒谬的事实因为偶然的原因被几个大学生发现,大学生们尽自己可能完成了这一篇学术论文的传播路线图,并将之提供给媒体公之于众。

以上是中国青年报一则报道的内容,这则报道被冠以“史上最牛连环抄袭案“的标题,异常刺眼,但是,如果想到此前媒体报导的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沈阳研究成果: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人们可能就会明白,所谓的“最牛连环抄袭案”,其“最牛”桂冠实在令人怀疑。因为在十亿中国论文产业的现实中,这不过是冰山一角,既不会空前,更不会绝后。

这则新闻多涉及的抄袭者,基本都是医务人员。有人担心,这种抄袭会导致医生错误操作,而白衣使者普遍涉嫌抄袭,更让人们为医生的道德水准担忧。不过在我看来,这些担心都有些过分书生气。实际上,生活在中国现场的人们不会不清楚,医生的实际能力,究竟有几分是从所谓学术研究文献中获得,而在大范围的论文重复、抄袭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的今天,抄袭论文与其医术医德,不会真的存在那么密切的关联。

在我看来,相较于那“最牛”的桂冠。事件中那位被抄袭医生的看法倒是在更值得深思,这位医生看来,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抄袭者实际上存在着令人同情的地方,是体制逼人行不义之举:“在上世纪90年代,只要发表3篇文章就能评上副高。结果后来有同事发表了6篇,那再后来者就要写9篇,才能在积分上超过同事。这种竞争关系导致过去两三百分就能晋升,现在有的临床医生要攒到三四千分才能晋升。……医学工作者大多对现在的体制有很多意见。”她说,大家都很羡慕从高校出走的艺术家陈丹青,因为在学术领域,这些弊端是共通的。但是谁也不敢真的像陈丹青那样洒脱。“身在局中,就只能遵守现有的规则。”

从这位医生的话深思下去,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一个医生,一个在体制里生活的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并能够有所改善,为了自己人生能有所“进步“,就不能不屈从于一套荒谬的评价体系,就不能不为了满足这一评价体系而抄袭而买卖论文。即使这一评价体系的荒谬已经几乎达到人人皆知的地步,连制定者自己都内心清楚,却没有什么人能真正改变它。人们只能顺从,只能一步步让渡自己的道德原则,放弃自己的基本价值判断,让自己正常的日常生活浸渍进某种不义乃至罪过,变得灰色,否则,就会在体系内的竞争中失败,甚至失去人生正常的发展可能。

有意思的是,这桩连环抄袭事件涉及的十年,正是孙立平教授所谓“社会溃败“的十年,这个论文抄袭的传播链条,既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孙教授的观点,也在侧面显示出,所谓溃败,并不仅仅指那些极端事件,更是指每天静静发生的我们日常生活。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3/25/content_80156.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