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入职中大:新闻共同体进入高校?
(2009-11-11 09:02:08)
标签:
胡舒立中大新闻共同体杂谈 |
今年中大新闻还真是不少,围绕博雅书院争论声音还没有散去,又有一猛料出来:被戏称为“中国最危险女人”的胡舒立,将会来到这个岭南学术重镇就任新闻学院院长。
以前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一本杂志的灵魂是主编”,末了加上一句:“你能够想象没有胡舒立的《财经》吗”,结果,没有胡舒立的《财经》出现了,胡舒立反而来到我生活的这个城市。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没有胡舒立的《财经》,恐非那本人们熟悉的有关怀、有理想、立场鲜明卓尔不群的杂志了。
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像新闻传播乃至其他关涉社会现实的人文学科,由丰富社会经验,在业界取得瞩目成就的社会人士担任行政领导职务,授予其相应学术荣誉与地位,可能是一个通行做法,而且效果好像不错。印象中,不少前政府官员,知名艺术家、公众知识分子都在高校里觅得一块清净地方,教书写作,服务社会。这,其实正是一个社会体中大学发挥自己作用的表现。
但是如同很多事情一到中国就变味一样,今天大陆高校,肯放下自娱自乐与供人娱乐的条条框框,敞开怀抱拥抱的,多半是达官显贵。对于高校与官员而言,其实都是一笔划算买卖。资源共享,名利双收,但是官员进学校,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是否对已经一地鸡毛的高等教育有所助益,就难免要打上一个问号。
胡舒立自然与那些在退下来的高官不同。据相关媒体透露,她接任中山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及非名誉又非挂职,而是实实在在承担起一个新建新闻学院的院长之职。这一讯息既让人欣喜,又不禁叫人为胡舒立捏一把汗。欣喜之处在于,一位知名媒体老总,公众知识分子在事业进入巅峰而锐气尚存之际回归校园,回归新闻传播教育,对于学生、社会均是一件幸事。考虑到大学精神萎靡不振,学术研究中常见或者犬儒,或者局促而过分玄思的态度,今天的中国大学异常需要胡舒立这样的公众知识分子:立足这块土地,致力常识,独立发言。事实上,广州几所高校新闻学院掌门人,无论是任职暨南大学的前南方报业老总范以锦还是任职华工的知名媒体评论家李幸,以及即将到来得到胡舒立,身上都会有些相似味道,南方新闻传播教育未来小有气象,当为可期。
但是,虽然已经风生水起,声名显赫,胡舒立毕竟是这个体制的圈外人。今天中国的大学,与胡舒立读书时已经差别甚大。回到体制中,一个崇尚自由,又以强硬与坚持著称的女性能不能超越大学行政化之后的各种奇妙规定,并且作出一番事业,我们只能在疑问中给予祝福了。只是不知道中大与胡舒立签约的时候,有没有在合同上标出一系列中国高校招聘院长通行的条件:必须申请下来若干国家基地、几个博士点、完成十几个国家课题、发表几百篇核心期刊论文之类,如果被这些紧箍咒套住,胡舒立能够作为的空间,其实已经不大。
傅剑锋曾经提到一个媒体共同体的观念。“在新闻从业者这个职业群体里,已经有了一大批这样的人,他们因为对于真相、责任、正义的共同的神圣体认,而有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默契。这实际上意味,转型中国的一个特别的职业共同体已在开始形成。”在我看来,胡舒立入职中大新闻学院最有价值之处在于,这是“媒体共同体”进入教育界的开始,这个共同体开始尝试从传媒之外的另一个渠道影响中国社会:通过高校,通过课堂,不那么立竿见影,却更为久远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