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去西藏(五)
标签:
纳木措那根拉朝拜酥油念青唐古拉 |
分类: 我最喜爱的旅行 |
途径羊八井
那根拉山口,位于西藏当雄县境内,是去往纳木措的必经之路,山口海拔5190米。在这里可以眺望纳木措。
大风呼啸,经幡欲裂,北望纳木措只能看到一缕白云蓝天,我不仅在心中默默祈祷,愿纳木措给我一个灿烂的笑脸。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纳木措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面积约1920km²,最深处超过了120米。
念青唐古拉山脉是中国青藏高原主要山脉之一。横贯西藏中东部,为冈底斯山向东的延续。全长1400公里,平均宽80公里。海拔5000-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
天空已经放晴,阳光撕开云层,露出零零碎碎的蓝天。那些庞大的云团,像奔腾的浪潮,又像无边无际的雪山、草原,不断地在我面前变幻,传说纳木措能预测人的前世今生,这些奇异的云莫不是代他告知?我,读不出。







车开出纳木措不久,停在路边拍照的间隙,从山坡上走来了三个孩子,拍着车窗跟我们要吃的。拿到了小食品,孩子们便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山上散落着几顶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稍大些的女孩指着唯一的一顶黑帐篷,说是她的家。她的邀请让急于去藏民家而未成行的我差一点欢呼雀跃起来。
帐篷前坐着奶奶和十几岁的姐姐,妈妈在帐里帐外来回忙碌。妈妈长得很美,但是听不懂汉语,我让姐姐转达对她的赞美,妈妈开心地笑了。
帐篷是用牛毛纺线后编织拚缝而成。帐中以木杆支撑,帐门朝东。帐里非常零乱,进门后几乎找不到落脚地。姐姐热情地进来招呼我,拿出一次性纸杯要给我倒奶茶,我谢绝了。
帐房中央为灶台,上面放一个铁锅,灶台前是一袋牛粪。床上堆放着被褥、衣物、书包及多种日常用品。
这种用牦牛毛织出的帐篷呈黑色,被称作“黑帐”,据导游说,一顶牦牛帐篷价值人民币20多万元,可见这家牧民的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曾经,小说《酥油》中的汉族姑娘梅朵也住过同样的帐篷。雨中,帐外大雨,帐里小雨,梅朵只能打着雨伞睡觉。我不知道置身其中的帐篷是否也是如此,但是,我实在没有勇气在此住上一夜。
问起孩子们上学的事,姐姐说爸爸开车送她们上学,车子和我们开的车一样。藏区是否还有孤儿和失学的孩子需要“梅朵”翻山越岭去寻找,我无从知道。回来的路上才想起我最想问而忘了问的问题,“女孩有几个爸爸”,对一妻多夫家庭的猎奇没有得到满足。
二、西藏随笔
从西藏回来快两个月了,曾经的风霜雪雨,曾经的痛不欲生,随着时光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对西藏深深地眷恋。这种眷恋有蓝天白云,有寺庙宫殿,有雪山圣湖,最多的却是它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来自经年转山、转湖、转经的信徒身上,来自磕着等身长头的朝拜者身上,来自四面八方走向西藏的普通人身上,来自手摇经轮、口念六字真经的藏民身上…它已经沉淀于我的心底,植根于我的记忆中。
在林芝到拉萨的路上,我们邂逅了“一个人的朝圣”,他历经9个月从四川阿坝磕等身长头到林芝,大约还要9个月才能到达拉萨的大昭寺。看到我们,他稍作休息,表情温和,目光平和、纯净,没有欲望。那一刻,我明白了,我们缺少的正是这样的眼神,也唯有它才能洗涤人的心灵。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藏传佛教的影响无处不在,虔诚的信仰让他们的生活几近愚昧。他们对物质的要求极低,除了最基本的生存,没有别的奢求。
“磕等身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五体投地,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着“嗡嘛呢叭咪吽”,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一妻多夫
在西藏,一夫一妻制家庭占绝对优势。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存在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的家庭。 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由来已久,既是古代群婚习俗的遗迹,更是长期以来西藏自然地理环境和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此次没有深入一妻多夫的家庭感受一下家庭氛围实在是一大憾事。
天葬
西藏的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土葬一般认为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视为高贵的葬俗,特别是塔葬,只有历世达赖喇嘛、班禅及少数大活佛才能享此殊荣;普通僧人和贵族往往选择火葬;水葬往往用于穷人、病死者、儿童等;天葬,是西藏最受欢迎、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葬俗,也是藏传佛教最高境界的施舍。将无用的肉体喂鹰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事,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并不是借助鹰的翅膀把死者的灵魂带上天界。
对于古老神秘的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禁忌女人到现场。我想,那种血腥的场面对很多内地人来说将是无法忍受的,作为医生的我想来都有些恐怖。
酥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