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2013-10-16 20:15:02)
标签:

教育

分类: 活动培训

教育部出台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六点要求,这六条规范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下面简单谈谈几点体会: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小学生年龄还小,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和父母学习。30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告诉我,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所以说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学生会刻意模仿老师的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他们时时处处会用眼睛这个“录相机”,耳朵这个“录音机”捕捉画面,储存在自己脑子这个“电子计算机”里,然后再用脑子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道德素质要比文化素质更为重要,甚至我们教师的道德行为表现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真正为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成为学生的楷模,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一个教师是否爱生,是师德最集中的表现。教师在爱生方面主要表现为:从多方面去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只是从学习上,而是从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十分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重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严格要求学生,严也是爱,做到严而有度。首先要热爱学生,这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阳光雨露或是阴云冷雨。面对成绩不理想、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应该进行心理微调,因势利导。爱是无声的语言,是老师沟通学生思想和感情最有效的手段,爱学生就是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有独立性的个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这种理解、信任和尊重就像星星的火种,可以燃起学生内心深藏的对“真、善、美”追求的燎原之火,其作用是其它教育因素和力量无法取代的。

三、不断充电,提升自己

教师不仅精通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不看报、不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只看课本、抄教参,势必就会画地为牢把自己圈囿于一个狭窄的生活空间里,使自己孤陋寡闻,更谈不上从事教科研了!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补氧”。教师只有博学,才能多才多艺,才能娴熟地掌握教学技巧,才能成为学生乐学的引路人,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读书看报的过程就是学习、沉淀的过程;教学、写作的过程是教师深化、内化、升华的过程。要充分运用图书阅览室、网络等教学资源,大量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及教育教学刊物,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养成记笔记、勤反思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虽然大家教的不是同一学科,教学时间有长有短,教学风格也各有不同,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比如: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年轻人朝气蓬勃、敢冲敢闯、上进心强。所以平时教师之间要彼此尊重、要从教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出发,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