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音乐教案——第四单元——歌曲《钟声叮叮当》
(2013-10-08 16:09:3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听唱法、练习法、启发引导式、比较法、合作式……
教学准备
课件、手风琴。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学过程
①
钟的颜色有两种,黄色的用“叮”来读,棕色的用“当”来读
②
听听看(教师用手风琴弹)觉得哪个音上可以加入大钟的声音
③
④
⑤
2.
三个问题:一、听听这是一首几拍子的音乐?
②
像这样有很多人演唱,分成不同的声部,每个声部演唱不同的旋律,每个声部由两个以上的人担任,这种演唱形式就是合唱
因为是儿童演唱,又称童声合唱
③
④
五、拓展视野,鉴赏钟声
在音乐这个广阔的世界中,也有很多乐曲也加入了钟声,通过这些音乐表现不同地点的钟声。
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跟音乐家的一样?
听音乐猜猜看分别是哪首乐曲,并注意听到钟声时举手示意。
《维也纳的音乐钟》
《灵隐钟声》
《在钟表店里》
在本课的合唱教学中这也是我在本课的一个创新设计。第二声部我采用不知不觉的渗透。在导入的开始,用情景钟声就把第二声部“叮当”演唱给有效地解决了,目的就是让学生不再老套的套上一个“我学的是第二声部”的概念,而给自己心中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在后面的两声部合唱时,第二声部成功的把自己的声部唱的稳稳地准准的!直到最后我才告诉他们这是合唱。孩子们成功了,他们的信心也增加了,显然兴趣也更浓厚了。间接的我又培养了孩子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没有直接让学生合唱,而是让学生用有规律的钟声为主旋律编配伴唱,学生在编配中体会到原来合唱是这样生成的,消除了畏难心理,合唱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合唱生成时利用竖笛这一学具解决二部合唱的难点,采用碰钟丰富歌曲,层层深入表现歌曲。营造人人想、人人参与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热情,激活学生思维。这首歌曲在最后演唱时,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歌曲中曲调与音韵的美磁石般地吸引了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润物细地声”的审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