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2.8%。国家统计局专家解释,数据之所以与个人对物价上涨的感受不同,主要是对比基期、统计项目等不同有关。(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掰着指头,都能想出来最近什么涨价了,比如蔬菜、大米、食用油,有的涨幅还不是一星半点,连统计局自己都知道,北京的蔬菜价格涨了三成还有富余。汽油自然是涨了,涨得叫人肉疼,发改委还说,水电油气这些二季度还得涨。城里的停车费自然不用再说,连带着出租车物流包括依赖运输的产品都在涨。大蒜和黑豆更不必说了,媒介上已经有“蒜你狠”和“豆你玩”的提法,据说炒蒜还炒出了千万富翁,作家郑渊洁说,大蒜身价倍增,现在人显摆社会地位,是从嘴里闻蒜味儿。
各种生活必须品都在涨价,而且幅度不小,可统计局却把CPI算得挺低。经过专家解释总算明白了,原来他们把汽车电脑彩电手机也算了进去,那些东西可是降价的,是它们拉了CPI的后腿。当然,这个后腿会永远拉下去,因为电子产品电器汽车之类,都是卖新鲜,更新换代快,新品把利润赚足,变旧的时候当然会降——可是,有谁像消费能源或食品一样,天天去买这些东西呢?
就和当年宣布平均工资,居民们的收入被增长一样,这回,物价的上涨也被拉平了。专家一开口,我们还知道了权重、基期之类相当高端的名词儿,还明白了一个道理:统计局的统计不是不科学,不是没下功夫,不是不准,而是,它和老百姓感受的物价上涨,压根不是一回事,而且永远不可能是一回事。
专家还告诉媒介,某些商品涨价较多,但只有低收入家庭会感到压力。请问,收入高到什么程度,就感受不到压力了?是高到上次说的平均工资的水平吗?是高到价格再高大蒜也能敞开吃的水准吗?到底有多少家庭感受不到压力呢?占中国人口的多少?就连那些写字楼里的白领都感叹,挣的钱还不够交停车费的呢,更别提那些挤地铁的打工族、买菜做饭的大爷大妈了。坚定地不把房价计入CPI,坚定地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生活必须品和别的东西混着算,当然感受不到压力。
涨价使得许多人生活水平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专家已经开口,告诉人们,他们算的是绝对正确的。只是,这种“正确”有用吗?对决策有用吗?对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百姓的生活有用吗?“正确”与真实不搭边,您这帐,正确给谁看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