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赤壁》说得过,等待下集
(2008-07-15 22:11:49)
标签:
《赤壁》文化 |
分类: 猫看片儿 |
结果,下午三点半那场,好座位还都没了,这在我们村电影院可真少见。
从头到尾看下来,还不是那么不可接受。好多人骂编剧,我就把我看出来的编剧的心思都说一说。
首先,编剧还是基本尊重原作的。虽然有些情节移花接木了,比如战马拖着树枝布疑兵,比如孙尚香和刘备看对眼儿,比如周瑜中箭……但大体来说,没出圈儿,都在三国的范围内,书背得还算熟。做到这点就不容易,也就算够老实的了。
第二,编剧知道用伏笔。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举个小例子,有个曹兵进军的镜头里,每个人都背着大量的羽箭,这就是为以后草船借箭做铺垫呢;还有,曹操批评蔡瑁张允的降书错别字太多,后来又有个细节,就是周瑜学小乔写字,小乔夸他写得像——我猜,这两个桥段也是为以后蒋干盗书做准备。而一开始曹操放关羽一马,也是后来华容道的铺垫。细致到这个份儿上,你能说他没水平?我看现在八成以上的编剧,都不会这一手。
第三,历史剧怎么引起共鸣啊?那就得联系现实,和现实不相干的历史剧与历史小说,肯定都不咋地。《赤壁》里怎么说曹操的?“他很会用兵,但他没有朋友”,还有“他时刻防备着被他的手下杀掉,他的手下也时刻防备着被他杀掉”(大意如此)。你瞧,看完这个电影,估计好多公司小白领回去看他们领导,都觉得领导是曹操了。
这部电影是很在意人物性格刻画的,虽然有点夸张吧,但每个主要人物都是有性格的。比如曹操,除了跋扈自大以外,他就挺痴情的,喜欢小乔又得不到,就找个姑娘来角色扮演;还比如诸葛亮和周瑜,他们用琴声交谈的那一段,给人的感觉相当好,浪漫主义加现实主义啊,英雄么,就是有常人没有的交流手段。舌战群儒里,孙权的表现也相当好……那种矛盾啊,犹豫啊,很到位。当时我看进去了,我在想,幸亏孙权周瑜诸葛亮那小哥几个还年轻,假如那时候他们已经四五十岁了,没准就降了。在人物刻画上,编剧导演的确是用心的。
另外,这部电影在硬件上也没少下功夫,比如服装、剧中的文字、交战的方式,都尽量和那个年代贴合,这比那些随便拿什么衣服都穿的所谓古装片,要负责得多。
很多人都质疑台词,说台词是最大的败笔。我也觉得台词不太完美,比如说“萌萌”——可我一直怀疑这是编剧故意的。但其他的我没什么意见,有人拿孙尚香那句“匹女有责”说事儿,那是开玩笑么,就是要说明孙尚香没啥文化,刘备该跟了句“匹马有责”呢……谁较真说明谁二,没有幽默感。至于说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太搞,我看没什么,搞得多了,周星驰还搞唐伯虎呢,这只能说明人格魅力。两个年轻人一本正经就对了?其实赤壁之战,就是那哥儿几个搞啊搞的,就把曹操给打败了,其中有不少神来之笔,不搞能来灵感么?
我去过四川,看到很多民居的外墙上,都有三国的人物壁画,那都是家家户户自己画的,可见三国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与熟悉程度。所以拿三国拍片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规规矩矩,如电视剧《三国》,人物对白直接从书上抄,不看字幕就看不明白,看了字幕也不一定能看明白。那不搞,可那样好玩么?那就不能叫做电视剧,应该叫成小人书。所以,这要掌握个度,既要大家接受,又要不拘泥。不能说《赤壁》就是完美的,但毕竟是个尝试吧?想当年罗贯中他老人家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人家也没用汉朝的语言,用的是明朝的啊。那怎么大家就觉得正常了?
最后,说说这个电影的缺陷吧。首先,片子开演之前的广告太多了,竟然长达10分钟之久,凭什么啊?这电影可是我们花钱买票看的,那么长广告不仅败坏心情,而且转移观众注意力,降低影片的效果。我的意思,差不多得了,搞那么长,显得真没规矩。
另外,那个回光阵的确是不喜欢,晃了曹兵的眼睛,也把我晃得够呛。八卦阵呢,有好有不好。好的是,终于有人把所谓的八卦阵搞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了,让我们知道八卦阵的样子,这是很需要想像力的,也很精彩。不好的呢?还是觉得有点简陋。下次吴导演搞什么新阵法,一定要再豪华震撼一些啊。
最后呢,想说说床上戏,就是小乔说自己怀孕了以后……我好像记得专家说,刚怀孕的时候要保胎,不能搞性生活来的……然后他们搞完了,我仿佛又看到了“回形针”……定定神才想起,这是吴导演不是李导演。哈哈,开个玩笑。
总之,拍成这样,《赤壁》是相当说的过了,我很期待看下集——那是在我们小汤山拍摄,代价很大的。
以上为一己之见。也许是所谓古装大片都太烂了,有这么一个用了心的,大家也就别太刻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