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猫村日记 |
进门后的照壁,一面刻着《桃花庵歌》。
另一面是四大家浮雕: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徐桢卿。
这就是唐伯虎的墓地。当年唐伯虎死后,先葬桃花坞,十年后祝枝山文征明等人把他的灵柩迁葬横塘。但文人修不了大坟,很快唐爷的坟就快找不到了。后来,有两个书商知道了这件事,说,天下人都读唐爷的诗文,都是受了唐爷的恩惠,我就代表他们回报一下唐爷吧。
他找唐伯虎的后人,已经找不到了,就找到一大妈,说是唐伯虎的什么什么侄女。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唐伯虎的坟修大了。要不是他,估计唐伯虎的墓园现在也就是个地名(一书商听到这个段子后立刻说,你看你看,还是书商有良心吧?)。
甬道上的石坊,正面写“唐伯虎墓”,背面写“名传万古”。
甬道边的花塘。
再后来,明末清初,兵荒马乱。再后来……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在唐寅墓前建了一个亭子一个石坊,总算有标志了。可这些在文革期间又被拆了,直到1985年,当时的苏州市政府似乎突然意识到唐伯虎很重要,于是在这里修了大大的唐寅园。有多大呢?这里面桃花仙馆、六如居、梦墨堂什么都有,好象是桃花坞别墅的翻版,好几进的大院落,中间还有一座英姿飒爽的唐伯虎雕像,汉白玉的。
我在网上看,有人形容:乍一看,以为雕的是文天祥。
桃花仙馆。
墓志铭的一部分。
可1985年到现在,也有二十多年了。
我去的时候下了小雨,门口一个游人都没有(在我转悠的整个过程中就没有第二个游客)。门票五块钱,说明两块钱。我本来还满怀希望地想在这买些相关的资料书籍呢,可惜,什么也没有,卖票的姐姐说,只有说明。
整个建筑群很冷清,一些房间锁着,竹子枯萎。有几位老人守在这里,是守园子的吧。其中一个告诉我,每天他都要把园子扫一遍。
残树。
各个“大殿”,都光线昏暗。有的房间挂着唐爷书画的复制品,还有些后人的纪念文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副对联:人间何物都元敬,海内知音祝允明。
祝枝山没什么可说的,是唐伯虎最铁的哥们儿,友谊一辈子都在。这个都元敬,却是唐伯虎命里的灾星。想当年唐伯虎乡试第一,春风得意,高调进京应试,路上认识了也去赶考的富商之子徐经。哥俩一个有才,一个有钱,结伴而行,最佳搭配。到了北京天天聚众吃喝,小徐埋单,两个人还去拜见了监考师傅程敏政,送点礼,算是认了门生。然后呢,这唐伯虎肯定是状元的话风就传出去了。
都元敬也是苏州的考生,就看不上唐伯虎这个牛逼劲儿。
后来考试结束,小都去一官员家吃饭,吃到一半有人找那官员,那人就去隔壁了。都元敬就在这头听隔壁说话,似乎就是考分下来了,有俩高分,卷子一模一样,好象一个是唐伯虎一个是徐经……其中有道题还特偏,程敏政出的,但这俩都会。
小都心里当然不平衡了,越想越气,第二天写了一帖子交朝廷了,告状,程敏政漏题,唐徐作弊。
明朝皇帝最烦这种事,立刻把程、唐、徐三位抓了,审。这程敏政平时也是牛惯了的人,好多人落井下石,折腾一半死,最后查无实据,放人。老程从监狱里出来没两天就背疮发作挂了。唐徐二位呢,得了个处分,永远不能参加考试,永远不许当官。头两名的卷子,虽然不是他们俩的,但也取消状元资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高调。
史书没说卷子是谁的,但我猜有一份是王阳明的。一届考生啊。
唐伯虎遭此大难,从此走上了诗书画酒的道路。徐经呢?回家做买卖了,没啥出息,就养了个败家的孙子,叫徐霞客,把他爷爷的钱都拿去旅游去了。至于都元敬,苏州人民恨透他了,觉得他是打小报告黑了唐爷的罪人。
唐爷碑亭,上联:花坞孤村双陋舍,下联:春风秋月一才人。
背面,唐爷就埋在这坟包下面。
有人在碑前献过花,估计清明时候的事。
唐伯虎的坟在园子的最后面,很奇怪的是,碑与亭都不冲着南边的大门,而是向着东边。碑亭都是石制,碑前还有两束残花,这是在若干天以前,有人来敬献的。
找到看园子的几个老人打听,他们说,这里来的人非常少,工作人员也就勉强谋生,他们几个临时工每月工资就六百块,正式工大概能挣到一两千块。
看园人正准备做饭。
看园人的宿舍。
这不对劲啊?苏州那么多园林不都是游人如织么?刘伯温坟头所在的定园,那也是苏州最知名的园林,热闹着呢。都是“伯”字辈儿的,怎么待遇不一样?
原因挺多,除了定园里古董多以外,最重要的,是大部分苏州园林归园林局管,恰恰这个唐寅园归文化局和文保所管。好象一到文化口,就不是那么爱招呼。
其实对我来说,我倒更喜欢冷清的地方。只是,唐爷的诗文书画生平故事,能多放点在这里么?他一幅字画在拍卖市场上多少钱?一个《唐伯虎点秋香》子虚乌有的故事,让多少人心驰神往?可到了唐爷家门口,就寒酸了。
墙内开花墙外香,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