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猫村日记 |
猫村记事之八:鸟尾巴村?
在我的小说里,曾经描写过一个鸟尾巴村,鸟特别多,一伸手就能摸到鸟尾巴。这个村子的原型就在猫村旁边,其实猫村就是建在他们的地盘上,这个村子叫海鶄落村,很好听的名字。据说,海鶄是一种很好看的大鸟。当然,现在看不到了,明朝的时候特别多……
明朝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原。为了增加军备,朝廷在这里牧养了大量军马,所以附近有了东三旗、清河营什么的地名。那时候人们提到这些地方,就像我们现在想起格尔木、西宁。
扯远了,房地产商大举进入之后,各个村子几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这个鸟尾巴村,那些田野就变成了猫村。村子里卖地有了钱,很快就开始了自己的居住改造,他们自己盖起了一个新楼群,一部分村民就搬楼里去了。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分村民,仍然居住在旧平房里。这样,村子就被一分为二,南边是有楼的新村,北边是老村。
村子的大门,也有门卫,如果不是那名字,看上去已经和北京别的小区没有任何差别.
这是在另外一侧拍的,村子被一分为二,新村和旧村.
鸟尾巴村的鸟原来的确很多,那是因为大树多。但是,现在的树已经少多了,非典的时候砍了些,盖楼的时候砍了些,修路的时候又砍了些,总之,树少了,鸟就少了。
村子里的大树,树上有真正的鸟巢.以前这样的树很密集,现在则显得孤单.
老村中的平房,有很多已经没人住了,废弃了。越来越多的房子被拆成了平地,将来,这里会盖起新楼的。
有时候会觉得这种变化太快,太沧桑,太令人感喟。但转念一想,总不能我们住着楼房,倒盼着别人永远住在平房里吧?那样也太不仗义了。
变化是必然的,人永远得面对这样的变化。
村里的幼儿园,我刚见到的时候感觉很意外,因为是双语的.
我刚住进来的时候,回家要走一条破路,旁边还有老旧的牌楼、厂房、奶牛场。那条路浓荫蔽日。现在,原有的景观都不见了。这里日趋繁华。都市正在入侵村庄,我敢肯定,只要不出大乱子,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一点农村的痕迹都没有。这里将和其他街道、开发区差不多,变得高级、端庄,人与人的关系也会保持着礼貌的距离。
有时候我在附近的饭馆吃饭,看到有年轻人,刚买了房搬过来的,在商量到哪买东西,到哪洗衣服。
我就想,唉,你们不知道,这里几年前是多么有趣。
估计鸟尾巴村的人看到我们这些外来户也是这么想的。这里几年前是多么有趣。
杂货铺,两毛钱打公用电话,铁皮烟筒,布条拖把,多温馨啊.
这样的水缸现在很难见到了.
嗬嗬,要不是上面写着小广告,我还真认不出来这是北京了.
村子里的路,远处是红砖水塔,近处是劈柴,路边堆着砖.
村子里随处可见这样成堆的红砖,可能是拆旧房时拆出来的.
这个院子显然已经被放弃了,拆得七零八落,长满了荒草.
旧村子里唯一的发廊,美好生活,新潮发型.
这里还有超市,几乎什么日常用品都能买到,而且很便宜.
还有坚守在老房子的人,两个灯笼透露出节日的喜庆.
这一家,瓷砖墙,铁门,鲜艳的衣裤.
村里不少人有车.后面的楼,就是新村.
新村的村口,有大量的底商.红绿灯以远,那些斜顶的房子,就是俺们猫村的楼.
新修的大路,向前走到头右转,20分钟到首都机场,可抵达世界大多数中心城市.左边是猫村,右边是鸟尾巴村.
从猫村拍摄的鸟尾巴村,双方隔着新建的大路和隔音障.
最后一张,鸟尾巴村中心有个小广场,赶集用的,以前很热闹.不知道是因为天冷,还是我去得不是时候,今天只有一家在卖年货.而顾客,我还没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