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必追风“诺贝尔”

(2007-10-11 09:30:11)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猫村闲聊
 

不必追风“诺贝尔”

诺贝尔文学奖今天将要公布,在还不清楚谁将最终获奖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出版社、书商提前购买了可能得奖的候选人们的图书版权。有人戏称买版权就像买彩票,要看看是否能押中。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几年但凡诺奖得主,其作品都会突然畅销起来,能给出版者带来不小的利益。
2003年9月南非作家库切获奖前的一年间,其作品在国内只售出了两三千册,但获奖后,他的书一年内重印多次,销量迅速突破5万册。 2004年,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获奖,她的作品《钢琴教师》版权多年前就被国内某出版社购买,但因为该书“文字比较艰涩,不像通俗外文小说那么容易读,再加工比较费劲”,出版便一直搁置。但耶利内克获奖不久,这本书便以畅销书的姿态出现在书店里,不仅如此,国内还有多家出版社快速出版了多部耶利内克的作品。2006年,土耳其作家帕穆克获奖,于是很多并不了解东欧文学的人,家中便多了一本《我的名字叫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出版社瞄准诺贝尔文学奖,希望能赚上一笔,无可厚非。但作为读者,盲目跟风诺贝尔奖则不可取。首先,由于获奖者公布后赶时间出版,因此获奖者的作品,翻译水准往往良莠不齐;另外,出版者为了获得畅销效果,往往短时间内集中力量宣传,而这样的宣传难免充斥溢美之辞,未必客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他的作品也不一定能使中国的读者感到阅读愉快。这些作家有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而对这些缺乏了解的中国读者,很可能不知道作品的精髓奥妙所在。
的确,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但应该看到,它的提名乃至评选过程,都是由很少一部分专家学者完成的,甚至包含着一定的神秘色彩。在文学这个领域,以少数人的标准,去左右大众的阅读取向,并不完全科学。作为普通的中国读者,还是选择能让自己获得知识、感悟和乐趣的作品,更靠谱一些——不管它是不是得过什么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晃着的秋天
后一篇:在温泉里挨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