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村长说书 |
来一段儿?
想当年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是很喜欢唱京剧的,全本《智取威虎山》,部分《沙家浜》、《红灯记》、《海港》、《杜鹃山》全能背下来。在幼儿园上课,老师嫌得没事就把我叫前头,说:“来一段儿。”这一上午基本上就过去了。我之所以有如此唱工,是因为我经常在家练习。我把盖在收音机上那块白布披在肩上,把自己想像成侦察兵,似尖刀插进威虎山。要知道我上的幼儿园,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蓝天幼儿园。可惜我去得早了,没赶上好时候,幼儿园还不出名呢,要不我以后向文艺娱乐方向发展也未可知。
上小学的时候搬到部队大院外,没什么机会表演了。印象比较深的,是我爸爸带我去电影院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当时就被那气势给镇了,觉得演员那扮相真是漂亮啊,服装真是华丽啊,如醉如痴,后来自己还独自跑去观摩了好几遍。恰好同学中有一个外号叫“老头儿”的,也有着对京剧的嗜好,整天把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名字做成九宫格那样,我就和他混得很好,而且还学会了《劝千岁》。
当时有好多老外,到了北京,听说京剧好看,就去国际俱乐部看。我家里还弄到过票,于是混同在老外中看了场《大闹天宫》。那戏没什么词儿,基本是打,我觉得比动画片差劲。后来才知道,当时人觉得老外哪儿听得懂词儿啊,武戏热闹,看热闹吧。这成了拿戏忽悠外国人了。
再后来,考试忙碌,兴趣转移,我不太关心了,京剧好像也衰落了。久而久之,小时候那点功底尽数荒废,有时候张嘴,也想不起词儿了。
多年以后,有一次去玩KTV,同坐的一大帮老同志。估计那天也都喝了点,兴致特高,有人点了京剧,居然大伙一起站那儿唱,李勇奇跟邵剑波哭诉那段。瞧众位前辈个个摇头晃脑的,我也就没忍,跟着一块起哄,万万没想到,有的词儿我比他们还熟悉。后来,我就变成提词儿的了,因为机器里放的MV,速度特快,还有好多错别字,他们发现还是跟着我唱比较舒服。
想起来一段,那记忆的闸门就打开了,好多段都能想起来。我这人有一缺点,开车的时候容易打瞌睡,这可太危险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打开全部车窗,边开车边摇头晃脑地唱,从刘若英梁永琪到罗大佑李宗盛再到京剧,一套唱下来也就到家了。最后唱京剧,因为最给劲。当然着不着调另说,主要目的是把自己给折磨醒了。
我还遇到了一位老师,专门收戏服。我到他家看过,气势恢弘地挂了满满一个阁楼。他乐此不疲地给我讲里面的讲究,据说还为此写了书。他收戏服是很下本的,往往从资料中找出样式,然后给江苏的一个工厂打电话,跟人家定做,一件下来得八九千块钱,比宝姿范思哲什么的,一点也不含糊。
这是吴焕先生等编纂的言菊朋的唱腔,竟然把京剧一句句用简谱记下来,细功夫,这回再也忘不了词儿了.
后来发生了更神的事,我一同事,跑房地产的编辑,白白净净,居然鼓捣出一戏本来,收集的是言菊朋的著名唱段,逐字逐句,竟然用简谱给标了出来。这可真不是一简单差使,得多耐心才能记下谱子来啊。
所以说,喜欢京剧的人挺多的,一点都不像有关部门估计的那样,年轻人根本不尿。当初说话剧不行了,现在不是小白领都争着去看吗?后来还说相声不行了,现在能搞到郭德刚的票能打破头。京剧也一样,喜欢的人挺多的,也许还会有更多的人喜欢。可你总给搁大剧场里,动不动把自己当艺术家看,看场戏跟看交响乐似的,那谁还去啊?京剧得回民间,得唱堂会,得跟周杰伦似的扇乎歌友会,甚至摆地摊儿,这样大家就接近了,喜欢了。
好多艺术形式衰落,纯属自杀。就像一漂亮姑娘,老觉得自己是美女,看谁都不上眼,等年纪大了就该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