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忘记的北京
如果不是陪亲戚去玩,我几乎忘记了北京还有个十三陵,尽管我就住在昌平,还经常去十三陵附近采摘,但我对真正的陵寝的记忆,还停留在三十多年前。记得上次去的时候,我还是学龄前,是我奶奶抱我去的。
好多东西,总是在你身边,你觉得哪天去都可以,但后来发现,你真的冷落了它们。
从十三陵回来后,我拉了一个单子,看看那些世界闻名的地方,我都有多少年没去过了。
故宫,最后一次去是十几年前。记得那天是下午去的,看得走马观花,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看完,当时觉得,过几天有时间再来,结果一晃八年多过去,生活发生巨变,我又变回单身,可故宫却是再也没有去过。
颐和园与香山,那也是五年前了。那个周末,一大早出发,因为堵车,到了香山已经是中午,爬了山再折向颐和园,人家都快关门了。我是陪同兼司机,就那么匆匆一转,甚至都没来得及想过我再上次到颐和园是和谁一起。
上中学的时候,上面这些地方我是经常去的。当时我在美术组学画画,一心想搞艺术,放了学,就背着个画板跑去这些地方写生。故宫和动物园,是我最常去的地方。我到了故宫里面,一般是直奔东侧的三宫六院,那里没有开放,人少,我坐在那里一画两个小时,安静极了。我还扒门缝往里看过,里面长满了枯草,在风中左右摇摆,门窗也班驳陆离,不曾重新油漆过,显现出一片破败来。风吹过的时候,人就感觉莫名其妙地冷,这就是所谓的冷宫吧。后来我还听人传言说那里面会闹鬼,有狐仙也有死了的冤魂,不过小时候我倒没害怕过,就是觉得那种苍凉很有味道。再想一下这里也曾经是繁华似锦、莺歌燕舞,你就会和一个历史学家一样,生出厚重感来。
北海则是聚会的地方。再小的时候,北海是不开放的,所以它一旦开放,就成了我们班同学最爱去的后花园,大家经常凑点钱,到那里去划船,搞点小情调。如果周末去北海玩,还很难租到船,需要排半天的队。当时那里只有可以“荡起双桨”的木船或者不锈钢船,造型很简单,划着也很过瘾。后来公园里新添了那种带鸭子头的卡通船,还有脚踏船什么的,划船也不用排队了,但我反觉得这样破坏了北海的气氛,难看得要命,所以再也不划船了。想想看,容易得到的,那还有什么意思?
但是去北海的习惯还在坚持,直到我大学毕业谈恋爱的时候,还带着姑娘在那里溜达过,我们从南门走到北门,又从北门走到过南门,累得直打晃。年轻时这种长距离漫步我是经常干的,比如从西直门到人民大学,从新源里到酒仙桥,从日坛路到王府井,北京多大呀?
说到王府井,恐怕我也是有年头没去。当年去王府井,一般是直奔书店,买书买得一个子儿不剩,就特有成就感地走路回家,也不嫌累。有一次,一个女孩在街头拦住我,说没带钱吃饭,我就给了她一块钱。我是属于那种做了好事转头就忘的人,结果买完书结帐,身上的钱居然不够了,当时我脸通红,尴尬得一塌糊涂,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是一个劲徒劳地翻兜。还是排在我后面的一名我军战士掏出了那一块钱。就这样,我仓皇地走掉,也没问人家怎么联系,没问怎么把那一块钱还给人家。
等到三联生活书店和西单图书大厦先后开张,买书就不用去王府井了,但那两家我也很少光顾,因为没时间,想看书了,就去就近的超市里转转,再不行,上网订购啊。王府井现在什么样子,我还真说不上来。
我买了汽车,本来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机动能力,可我发现,有了车以后,这些著名的地方,我越发不想去,甚至想起来就头皮发炸。我怕堵车,怕找不到停车位,也怕找到停车位要花很多钱。北京对于我来说,显得陌生了。有一次我去西单办事,竟然分不清方向,怎么转也转不到我想去的地方,还差点拐进了逆行。
我写着单子,心里未免有些唏嘘。我都闹不清楚,这些年都在干吗,弄得连我生活的城市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细想起来,我忙的事情,好象和自己一点干系都没有。
曾经最熟悉的地方就这样被忘掉。好多北京人都是这样。如同自家东西,摆放在那里,视而不见,任凭岁月把它们蒙上灰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