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猫村闲聊 |
博客商业化 未雨早绸缪
新闻提示:随着徐静蕾、潘石屹、郑渊洁等一批名人博客陆续出书,打着“博客书”旗号的图书开始在市场上火爆起来。但网上极高的点击率,并不意味着图书有着同样数量的读者。
“名人博客书”大多以名人为卖点,实际是“名人图书”的一种形式。博客引发的版权、商业化问题也正逐渐为人所关注。
“博客书”形成热潮,也可以说成是更多的书以“博客”作为包装面世,希望以“博客”这个现代时尚的平台,作为传统图书的包装。现在对这个现象说“是”或者“否”都为时太早,不管是名“人”也好、名“博”也好,一切的评判,都要等市场来检验,看读者买不买帐。
然而,“博客书”的风靡,却真切地引出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博客的商业化。博客是能吸引人气的,吸引人气的地方就会有商机。有不少精明人已经盯上了博客,出版“博客书”,出版者的目的就是获取利益。当然,这只不过是博客巨大商机的一角,或者说是利用博客打开市场的一个尝试。许多厂商、广告商面对博客跃跃欲试,而那些喜欢在网上发小广告的人,早就不请自来,到了谁的博客中都要“留个脚印”。
博客的本意,是网上“私人日志”,一旦被商业化了,其性质就会改变,成为公众载体。如果博客以纯追求点击率、从而获得更多利益为目的,那么会不会形成写作的功利化?这么做会不会让博客失去自己的特色,从而也让公众失去兴趣?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变质”的事情需要琢磨,如何分配利益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网站为博客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日常维护和管理的工作十分繁重;而作者为博客提供内容,不夸张地说,有些博客,凝聚了主人几年甚至十几年积累的心血。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双方能够和谐共处,一旦有了分配问题,是不是会因此形成不同的利益团体呢?时至今日,某些网站开始或明或暗地为作者支付稿费,而另外一些人,则提出按照点击率与作者分成的建议。但不管怎么说,网站与作者,还是“皮”和“毛”的关系,要是认清楚这一点,一切都该好商量。
博客是个新事物,所以没什么太多的商业规则;博客又是个好东西,大家在上面写写画画,随心所欲。但不管是不是走出“商业化”这一步,什么时候走出去,都要未雨绸缪,不如先设想几种模式,然后进行探讨和实验。出书也好,做广告也好,都别忘了,一定要给大家留下写作、阅读和交流的快乐。
然而,“博客书”的风靡,却真切地引出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博客的商业化。博客是能吸引人气的,吸引人气的地方就会有商机。有不少精明人已经盯上了博客,出版“博客书”,出版者的目的就是获取利益。当然,这只不过是博客巨大商机的一角,或者说是利用博客打开市场的一个尝试。许多厂商、广告商面对博客跃跃欲试,而那些喜欢在网上发小广告的人,早就不请自来,到了谁的博客中都要“留个脚印”。
博客的本意,是网上“私人日志”,一旦被商业化了,其性质就会改变,成为公众载体。如果博客以纯追求点击率、从而获得更多利益为目的,那么会不会形成写作的功利化?这么做会不会让博客失去自己的特色,从而也让公众失去兴趣?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变质”的事情需要琢磨,如何分配利益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网站为博客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日常维护和管理的工作十分繁重;而作者为博客提供内容,不夸张地说,有些博客,凝聚了主人几年甚至十几年积累的心血。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双方能够和谐共处,一旦有了分配问题,是不是会因此形成不同的利益团体呢?时至今日,某些网站开始或明或暗地为作者支付稿费,而另外一些人,则提出按照点击率与作者分成的建议。但不管怎么说,网站与作者,还是“皮”和“毛”的关系,要是认清楚这一点,一切都该好商量。
博客是个新事物,所以没什么太多的商业规则;博客又是个好东西,大家在上面写写画画,随心所欲。但不管是不是走出“商业化”这一步,什么时候走出去,都要未雨绸缪,不如先设想几种模式,然后进行探讨和实验。出书也好,做广告也好,都别忘了,一定要给大家留下写作、阅读和交流的快乐。
前一篇:我是好心人
后一篇:米臻之四十二:活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