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文人发财
据说跟风能发小财,想发大财,就得有创新,搞点奇思妙想。这方面文人比较擅长,他们别的不会,创意是最在行的。
有一天跟写专栏的王小山吃饭,他说他的理想是在南方开一家店,专卖秦砖汉瓦。具体的做法是:到陕西或者四川,反正是历史渊源很深的地方,找一平坦之处画个圈,一铁锹挖下去,不到一米便能挖出瓦当五铢钱之类的玩意儿,然后拿大卡车装上,运到南方。到了店里,把这些残砖碎瓦从渣土中清理出来,系上红绳,装入锦盒,进行时尚包装,放在漂亮的玻璃展柜中,“卖它几千块钱一个”。他喝着啤酒,满怀信心地展望道:“中国那么大,能挖出东西的地方那么多,我这生意还不是一天好似一天啊?”
写短信的戴鹏飞坐在一边,已经喝得多了。他的理想则是“发扬光大中国的短信事业”。要说中国移动得感谢这个小伙子,许多我们耳熟能详在手机里发来发去的小段子都是出于他手。他的买卖是把自己编写的短信卖给门户网站,然后再把这些东西串成故事,一边排话剧,一边出书。话剧当然很受追捧,据说新书也在大卖,一派红火。
当然,文人做生意,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开饭馆。写恐怖小说的李西闽就在上海开饭馆,当然他自己不下厨,但时不常地就得去指导一下生意,查个帐。民以食为天,吃喝是天下第一要义。不过这饭馆我没去过,不知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真正的创意,还得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起。我认识的一位作家,擅长绘画。按理说他没经过专业训练,那画搁真正的行家眼里,也未必就有多么好。可他有他的办法——自己认识的作家多啊,有的还是著名的呢。于是先把画在朋友之间送来送去,勾得大家写诗作文回赠,这一下就声名鹊起了。有了金字招牌,便把画往宾馆饭店里卖,这是发财的第一步。可巧他的画是中西结合、字画结合,色彩绚丽,装饰味强,放在镜框里挂好,给屋子增色不少。于是又出了本画册,说自己的画富有东方神韵。就这么着,他的画成了时髦家庭追逐的对象。好多人住了新房,就要去买他的画,还有人把他的画拿去送礼。这钱都不知道怎么赚的,反正是发了财。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还有贾平凹。贾平凹的字现在也是水涨船高,千金难求的。那是真正的靠“写字”赚钱。
说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有些文人的生意做得还相当大。比如张贤亮,就弄了个大大的影视城,自己绝对控股。再比如海岩,当着大饭店的老总。还有周梅森,一边写着长篇小说,一边谈论股份改革。再比如金庸,写连载武侠的时候,自己本身就经营着一家报纸。所以说,文人一旦开了窍,可能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比谁都玩得好。这是因为文人脑子快,一会就有主意。要不当年怎么就风行点子公司呢?有点文化的人,靠着一张嘴,就能把企业说得心甘情愿地掏钱。
不过话说回来,天下文人众多,真正自己做买卖致富的,比例还是很低,这说明在生意场上,文人大多还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敏于言而讷于行,一点都没有气魄。想当年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张大千发明了大千鱼,也没见他们靠着这名菜挣钱,倒是给后人留下了开饭馆的余地。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大多数人精力有限,受不了辛苦——有点时间,都去写字了。
所以,文人的奇思妙想,好多都胎死腹中,殊为可惜。真正做买卖的,倒不妨多和离自己最近的文化人交往交往,听听他们喝多了时候的浪漫幻想,没准还真能受点启发呢。
有一天跟写专栏的王小山吃饭,他说他的理想是在南方开一家店,专卖秦砖汉瓦。具体的做法是:到陕西或者四川,反正是历史渊源很深的地方,找一平坦之处画个圈,一铁锹挖下去,不到一米便能挖出瓦当五铢钱之类的玩意儿,然后拿大卡车装上,运到南方。到了店里,把这些残砖碎瓦从渣土中清理出来,系上红绳,装入锦盒,进行时尚包装,放在漂亮的玻璃展柜中,“卖它几千块钱一个”。他喝着啤酒,满怀信心地展望道:“中国那么大,能挖出东西的地方那么多,我这生意还不是一天好似一天啊?”
写短信的戴鹏飞坐在一边,已经喝得多了。他的理想则是“发扬光大中国的短信事业”。要说中国移动得感谢这个小伙子,许多我们耳熟能详在手机里发来发去的小段子都是出于他手。他的买卖是把自己编写的短信卖给门户网站,然后再把这些东西串成故事,一边排话剧,一边出书。话剧当然很受追捧,据说新书也在大卖,一派红火。
当然,文人做生意,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开饭馆。写恐怖小说的李西闽就在上海开饭馆,当然他自己不下厨,但时不常地就得去指导一下生意,查个帐。民以食为天,吃喝是天下第一要义。不过这饭馆我没去过,不知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真正的创意,还得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起。我认识的一位作家,擅长绘画。按理说他没经过专业训练,那画搁真正的行家眼里,也未必就有多么好。可他有他的办法——自己认识的作家多啊,有的还是著名的呢。于是先把画在朋友之间送来送去,勾得大家写诗作文回赠,这一下就声名鹊起了。有了金字招牌,便把画往宾馆饭店里卖,这是发财的第一步。可巧他的画是中西结合、字画结合,色彩绚丽,装饰味强,放在镜框里挂好,给屋子增色不少。于是又出了本画册,说自己的画富有东方神韵。就这么着,他的画成了时髦家庭追逐的对象。好多人住了新房,就要去买他的画,还有人把他的画拿去送礼。这钱都不知道怎么赚的,反正是发了财。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还有贾平凹。贾平凹的字现在也是水涨船高,千金难求的。那是真正的靠“写字”赚钱。
说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有些文人的生意做得还相当大。比如张贤亮,就弄了个大大的影视城,自己绝对控股。再比如海岩,当着大饭店的老总。还有周梅森,一边写着长篇小说,一边谈论股份改革。再比如金庸,写连载武侠的时候,自己本身就经营着一家报纸。所以说,文人一旦开了窍,可能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比谁都玩得好。这是因为文人脑子快,一会就有主意。要不当年怎么就风行点子公司呢?有点文化的人,靠着一张嘴,就能把企业说得心甘情愿地掏钱。
不过话说回来,天下文人众多,真正自己做买卖致富的,比例还是很低,这说明在生意场上,文人大多还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敏于言而讷于行,一点都没有气魄。想当年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张大千发明了大千鱼,也没见他们靠着这名菜挣钱,倒是给后人留下了开饭馆的余地。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大多数人精力有限,受不了辛苦——有点时间,都去写字了。
所以,文人的奇思妙想,好多都胎死腹中,殊为可惜。真正做买卖的,倒不妨多和离自己最近的文化人交往交往,听听他们喝多了时候的浪漫幻想,没准还真能受点启发呢。